速看!20条我省气象信息权威解答 信息量十足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李超 309049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速看!20条我省气象信息权威解答 信息量十足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李超 309049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速看!20条我省气象信息权威解答 信息量十足

2020-03-20 14:34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3月20日,纪念2020年“3·23”世界气象日座谈会在省气象局举行。参会气象专家解答了我省极端降雪产生的原因、2019年冬季我省雾霾天气情况、2020年我省备春耕气候条件等20条媒体关注的气象信息。

  一、水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自然降水对我省主要农作物玉米生长发育满足程度怎样,降水满足度在我省有怎样的分布特征?

  答:播种出苗期自然降水满足程度频率最高,达到75.6%,其次是灌浆期,出苗至拔节期满足程度最低,仅为30%。即,历史上播种期自然降水满足玉米出苗的年数最多,出苗至拔节期间自然降水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出现的频率最高。

  各发育期自然降水完全满足年份频率空间分布特征:

  播种至出苗期:该期自然降水满足度全省平均为75.6%,与其他发育期相比满足度最高。其中,吉林市、辽源市以东的山区半山区自然降水满足度频率在80%以上,满足度最高;四平市、长春市、松原东部在60%~80%之间,满足度较高;白城、松原的西南部满足度频率最低,在40%以下。

  出苗至拔节期:该期在吉林省是自然降水满足度最低的生育阶段,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满足度频率在20%以下,洮南和长岭几乎没有出现100%满足的年份,东南部山区半山区满足度频率较高,最高值出现在临江。

  拔节至抽雄期:该期自然降水完全满足频率高值区出现在中北部至东南部舒兰、永吉、桦甸和集安及中部长春、双阳和伊通一带,西北部和东部满足度频率最低在20%~40%。

  抽雄至成熟期:此期自然降水完全满足频率最高出现在中北部至东南部区域,多在80%以上,中东部其他区域在40%~80%,西部和中部部分地区满足频率低,在40%以下。

  自然降水满足度的年际变化

  分析有气象记录以来西部白城、中部公主岭、东部敦化的自然降水满足度的年际变化情况。白城自1951年以来各发育期自然降水满足度变化较为剧烈,但总体上播种至出苗起降水满足度呈震荡上升趋势,抽雄至成熟期呈下降趋势,其他发育期趋势不明显,全发育期降水满足度呈略降趋势。

  中部公主岭出苗期降水满足度呈上升趋势,拔节呈下降趋势,灌浆期和全发育期呈弱的下降趋势。播种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波动较大,之后降水满足度高,偶有不满足年份;苗期相对满足度较低,且波动较大;拔节期在上世纪60年代满足度高,之后波动较大;灌浆期1961年至上世纪末满足度高,进入21世纪波动加大。

  东部敦化降水满足度较高,不同发育期虽有波动,但年际变化趋势均不明显。

  二、人参是我省主要的经济作物,影响人参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哪些?

  干旱:因水分供应不足导致参田水量供需不平衡,阻碍人参生长发育的现象。一般因降水少导致参田缺水造成的,是造成人参长势差及产量低的主要因素。

  渍涝:参田土壤含水量处于过湿或饱和状态,土壤大孔隙充水,缺少空气,造成人参根部环境条件恶化,生长不良,导致人参生长发育不良甚至腐烂的农业气象灾害。

  冻害:人参生长期间对最低气温0℃左右的轻霜有一定抵抗能力,但有受冻症状,遇到-4℃以下的重霜会出现冻害,地上植株失去生长机能。在有埋土和积雪覆盖条件下,冬季休眠状态的人参可抵御-40℃的严寒,但覆盖不好会出现冻害。有一种冻害,秋天上冻之后,天气突然变暖,气温升高,土壤解冻至人参休眠层,特别是随着解冻过程下雨或积雪融化,土壤水分增大,然后气温又迅速下降到零下,容易造成芽苞受冻,来年春季不能正常发育而腐烂死亡。另一种冻害,冬季降雪少,或者降雪出现在前半冬,造成深冬至初春期间人参地表面已无积雪覆盖,日照或风使持续无积雪覆盖的地表土风干至人参芽苞休眠层,造成人参芽苞受冻失水,春季不能正常发芽而腐烂。这种因冬季无积雪覆盖而引发的冻害,可以称之为人参“黑灾”。2018年冬季长白山区普遍出现这种“黑灾”灾害,造成部分人参和西洋参越冬期死亡,低年生西洋参受害较为严重。

  缓阳冻:在初冬和早春温度的骤然交替变化,土壤一化一冻,使土壤冻融不稳定,容易使种植的人参和西洋参特别是芽苞和根茎部分受冻害。尤其在早春,气温回升较快的年份,人参芽苞开始萌动时,突然出现倒春寒,气温骤降到-4℃以下,造成已经萌动的芽苞遭受冻害,导致烂根。

  高温热害:由于人参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保留水分,温度过高叶片会灼伤,甚至枯萎死亡。尤其在炎热夏季,降水过后突然升温,出现高温炙烤状态,导致人参叶片出现高温灼伤斑,遮阴棚边缘区域被雨水淋湿的人参叶片受害较重。

  人参黑灾:主要因冬季降水过少,地面持续无积雪覆盖,地下5厘米左右的人参越冬芽因低温风干等因素造成芽干死亡,2018年冬季长白山降雪偏少,积雪覆盖时间短,2019年春季靖宇等地发现人参芽干死亡现象,一年生西洋参尤其严重。

  三、受疫情影响,如何高效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受疫情影响,春耕备耕工作可能延迟,但不能耽误农时,建议广大农业工作者尽快完成种子化肥的购买、农机具检修等工作。作为气象部门,我们首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春播野外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播种期预报。

  四、我省极端降雪产生的原因?

  答:气候变暖使得我省冬季和春季经常出现气温异常偏高,在冬末春初常常出现极端降雪天气,比如2007年3月4-5日,辽宁大部和吉林南部出现特大暴雪,2009年2月12-13日,吉林省南部再次出现特大暴雪,2020年2月15-16日,吉林省南部出现大暴雪,这些大暴雪的成因是暴雪产生前一段时间气温异常偏高,南方暖湿空气持续输送到吉林省南部地区,与贝加尔湖南下冷空气在吉林省南部相遇,是产生大暴雪的主要原因。

  五、吉林省近几年大范围大暴雨成因?

  答:一种是副热带高压引起的,比如2017年7月13-14日、19-20日吉林省的中部地区均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的天气,产生的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偏强,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副高西部与偏西季风相遇辐合北上,带来巨量的暖湿空气,在吉林省的中北部地区与西北方下来的干冷空气交绥,暖湿空气和干冷空气势力相当,持续稳定造成大暴雨天气。另一种极端降水是由台风和北方气旋或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合并后加强产生的,比如2018年的17号台风“温比亚”和18号台风“苏力”,都带来了大暴雨天气。

  六、天气预报方式方法发生了哪些改变?

  答:当前的天气预报正在从固定站点的预报向精细化网格化转变,网格间距将越来越密,预报时间间隔将越来越短,从24小时预报逐步转变成12小时、6小时、3小时到逐小时的天气预报。

  七、未来一周我省天气趋势如何。

  (注:需发布会当日更新)

  八、请介绍一下2019年冬季到现在雨(雪)偏多的详细情况,以及对今年的春耕生产有哪些影响。

  (一)2019年入冬(11月1日)以来,雨(雪)天气特点:

  一是整体降水量偏多,截止到3月15日,全省降水量78.5毫米,比常年多87%,居历史第二位。

  二是空间分布上,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但与常年相比全省各地都是偏多的趋势。

  三是时间分布上,前冬和后冬雨量都偏多。

  (二)影响分析:

  (1)初春土壤底墒较好,但春季土壤失墒较快,后续还要关注春耕前(特别是

  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上旬)的降雨对墒情的补足情况。

  (2)可能会对当前的备耕生产不利影响。

  九、请简单介绍一下2019年冬季我省雾霾天气情况。

  从我们监测的数据来看,2019冬季到现在,我省持续性雾霾天气比较少,而且雾霾天气呈现空间范围不大、持续时间短、强度比较弱的特点,省级部门发布的霾天气预警8次,大雾天气预警1次。目前我们明天与环保部门进行会商,遇有持续性静稳天气加密预报会商,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气象依据。

  十、今年春季人影作业准备情况怎样?

  今年春季因新冠肺炎疫情,给人影作业准备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可天时、农时不等人,所以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推进作业准备工作。概括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2月28日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吉林日报》发布了2020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公告;

  ⑵ 通过视频会议部署春季业务工作;

  ⑶ 通过腾讯会议对业务人员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培训;

  ⑷ 与军民航进行作业前对接,得到军民航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⑸ 吉林省气象局专门协调了增雨火箭弹药供应厂家,为我省开辟弹药供应绿色通道; 

  ⑹ 由主要领导带领党员突击队赴白城,对飞机进行整机维护,并在机载设备厂家远程指导下,对机载设备进行维护;

  截至目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可根据需求,适时开展作业。

  十一、人工增雨是否只是缓解旱情?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工增雨主要以缓解当地旱情为主,目前服务领域已逐步拓展到降低森

  林草原火险等级、水库蓄水、生态修复等等。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我省东部还有大范围的长白山区森林,所以保障粮食安全、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人工增雨的重要服务任务。

  十二、人工增雨(雪)作业的条件是什么?

  我们大家日常也都知道,有云不一定产生降水,但降水必须要有云。所以人工增雨(雪)

  作业必须要有云和降水形成的天气条件,没有云是无法作业的。要取得好的作业效果,云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云的厚度要大于2千米、水汽充足、云中过冷水含量超过0.01克/千克等等。

  十三、吉林省去年冬季以来多雪,成因是什么?

  答:2019年12月1日-2020年3月12日,我省平均降水量为51.7毫米,较常年多119%,突破历史同期降水量极值。其中,辽源降水量较常年多7成,白城、松原分别较常年多2.5倍和2倍,其他地方多1-1.6倍。除辽源外9个市(州)降水量皆居历史同期前4位,其中四平、白山居历史同期第1位,长春、通化、长白山保护区居历史同期第2位。

  去冬以来我省多雨雪天气的成因:从气候平均态而言,中高纬度500hPa高度场上东北亚地区为负距平控制,日本上空反气旋发展,东亚槽偏强偏西,有利于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此外,西北太平洋上空为异常强大的反气旋环流,南支槽活跃,有利于水汽向北输送,加之西侧冷空气的配合,造成我省大范围降水偏多。

  十四、2020年我省备春耕气候条件怎样?

  答:根据现有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及与国家气候中心会商结果:预测我省春播期(4-5月)平均气温为12~13℃,较常年(11.3℃)偏高,与去年相近。4月平均降水量为25~30mm,比常年同期(31.2mm)略少,比去年同期(8.7mm)偏多;5月平均降水量为60-75mm,比常年同期(55.8mm)略多,比去年同期(79.7mm)略少。

  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阶段性变化明显,4-5月有明显高温少雨时段,透雨偏晚,中西部将有阶段性干旱;同时2019年冬季以来我省降水偏多,目前东南部地区积雪深厚,应注意预防桃花水引发的局地汛情。

  十五、我省旅游气候资源情况怎样?

  当前,旅游已经是现代人选择闲暇时间放松休息的主要方式,气候资源与旅游息息相关,尤其现在冰雪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热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气候中心组织业务人员研制了吉林省冬季冰雪旅游资源指数和吉林省旅游舒适度综合指数,对吉林省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发现:冬季我省风速小,积雪日数多,户外活动适宜时间长,雪质柔软,非常适合开展户外冰雪运动。从冰雪资源评估看,通化市、白山市和吉林市等东部地区资源等级为1级。夏季长白山6月综合旅游指数为9.0,7月和8月综合旅游指数均为7.2,旅游评价等级均为舒适,气候条件较好,舒适期较长,非常适宜休闲避暑及旅游。

  十六、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简称灾防中心)是什么时间成立的?新成立的意义及其主要职责是什么? 

  省灾防中心于2019年11月15日由原吉林省防雷减灾中心更名组建,集合了人影实验室和原省防雷中心的技术力量,是吉林省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省灾防中心成立是省局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论述,顺应全省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灾防中心主要承担气象灾害防御的规划编制、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技术支撑,气象灾害防御相关标准的研究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发,气象灾害调查及鉴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估,防雷减灾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工作,负责吉林省人影联合开放实验室和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运行和管理。灾防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在业务方面侧重在气象灾害的工程性防御,将以科研为支撑,围绕职责努力构建研究型业务,为建成“气象强国”添砖加瓦。

  十七、依托人影开放实验室和中国局云物理野外试验基地,省灾防中心将开展哪些工作?

  按照吉林省气象局全面推动研究型业务创新发展的工作要求,省灾防中心依托人影开放实验室和中国局云物理野外试验基地,2020年将重点开展:

  1)继续加强云物理室内实验室、野外试验基地观测系统建设;

  2)开展人影催化剂成冰性能试验和野外云物理科学观测;

  3)开展人影关键技术及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发。

  十八、我省的防雷市场监管技术支撑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目前,我省气象部门正在开展“吉林省易燃易爆场所雷电风险控制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建设,这是我局首次承担的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是我局2019年度的创新工作,也是全国第五批试点项目中吉林省的唯一试点项目。

  目前已完成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定、宣贯工作,进入项目中期验收阶段。我们力争试点建设为突破口,创新雷电风险控制服务管理和服务方式,实现雷电监测预警、评估评价、防护及安全、确认、管理、应急全过程雷电风险控制的标准化、树立易燃易爆场所雷电风险控制服务品牌,形成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并通过示范性建设,营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环境,为我省防雷市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九、省预警中心职责

  吉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是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18年1月批复成立的省气象局正处级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业务范围: 发布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为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灾害发生提供服务,承担吉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为相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提供综合发布渠道,组织灾害防御相关标准的研究和编制。

  二十、2019年,省预警中心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吉林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2019年1月1日正式业务运行,截止12月20日,全省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预警13935条,其中省级440条、市级3448条、县级11047条。省级与国土、自然、水利、草原、住建等外部厅局联合发布预警41条。省文旅厅单独发布预警1条。省应急厅根据预警信息,发布风险预警信息235条。省广播电视台发布橙色以上预警14条,省移动、联通、电信通过“绿色通道”发布预警2900万条。

  省预警中心与省应急管理、卫健委、水利、文旅、自然资源等8个预警发布责任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截至目前,建成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人民号、邮件、电视、广播、传真等14种发布渠道。

  预警中心LOGO图标的含义

image.png

  此标志的图形部分由四个大写字母“E”组成。它们分别代表着四个关键词:Emergency应急,Early-Warning预警,Express快速。其中,“E”与“W”从不同角度上看形状近乎一致,因此“E”亦可视作“W”,Warning体现了警告警示的含义。图形整体形成一个规整的正方形,象征了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严肃性与集约化。四个开口朝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也寓意预警信息由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概念。此外,图形中心部分似一颗简化的卫星,恰贴合本单位的科技性特征,又如同人手相握,体现了本单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积极态度。色彩上采用了红、橙、黄、蓝,气象预警信息中的四个重要颜色,集中体现了本单位的系统特征。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王涛

编辑: 李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