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正在吉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四平梨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那里,他高兴地说:“你们的探索很有意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
2021年3月,中国吉林网再次来到了这里,此时的合作社正在全力“备春耕”,谈到从去年到现在的变化,合作社成员们感触颇深,而此刻,那孕育在心底良久的“小目标”,也渐渐地成为了这里每一位成员继续奋斗的方向。
忙碌的“备春耕”
连续的升温让大地里的雪渐渐融化,经过了漫长的冬季,终于盼来了要“开工”的时节。
对于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来说,“忙”起来的日子才有“意义”。
刚到八里庙村,记者被告知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并不在这里,一大早,他就出门去买农机具的配件。大库内,50余台农机具整齐排放,门外,合作社成员赵春龙正在抓紧时间对一台机器进行检修。
赵春龙是土生土长的八里庙村人,对于合作社来说,他也是实打实的“元老”。
“2011年合作社刚成立时我就加入了,现在都10年了,在这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检修和使用这些农机具,可以说,没人比我更熟悉它们了。”谈到眼前的这些农机具,赵春龙如数家珍,10年来,他见证了合作社一步步地发展和壮大,也深刻感受到合作社带给自己和身边人的变化。
“差不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该下地(春耕)了,我得抓紧时间把这些机器都弄好,确保万无一失地投入生产。”赵春龙说,今年,合作社还要开发其它项目,现在,每个人都等着“开工”,而他的“忙碌”,比别人提前了一些。
谈“收入”
与赵春龙一样,八里庙村村民杨景侗也在忙。作为合作社初期的成员,杨景侗内心也有着一份担当。
“从一开始,我就负责合作社的种植技术工作,说实话,在此之前,凭的全是经验。”杨景侗说,地里种什么?怎么种?这里边有着大学问,近十年的时间,他也跟着合作社一起学习和进步,学习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经验之谈”,到后来的参加学习班,甚至还上网学起了技术。
如今64岁的杨景侗俨然成为了合作社的“技术顾问”,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合作社工作,每年春耕前他就开始选种子、化肥,在农作物下地后,还要负责其它的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每年工资3万多元。而与此相比,自家一垧地的1万多元钱“分红”反而成了自己的额外收入,加上老伴儿每年种植的蔬菜,老两口一年进账近5万元。
谈到收入,一旁的赵春龙粗略算了一下,除去自家土地每年分得的3万余元,他为合作社工作每年进账也有4到5万元。
而随着合作社机械化种植的不断发展,土地也再次“值钱”。据了解,目前,合作社玉米每公顷平均产量达到2万斤以上,比常规种植方式增产2000斤,每公顷增加收入近2000元,入社农户每公顷土地纯收入可达到1万元以上。
合作社的“小目标”
临近中午,记者见到了外出采购回来的卢伟,也从他那里知道了赵春龙所说的“其它项目”。
“从去年到现在,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把合作社越办越好,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卢伟说,摆在眼前的,就是全力做好规模经营土地,要全程机械化,同时延长产业链,让更多的在家的农民参与到这里来,这方面他准备从农产品的初加工方向着手。
谈到“梨树模式”和“黑土地保护”的话题,卢伟更是深思已久。
卢伟说,今年,还要大力去开发循环农业,把秸秆等材料利用好,把“黑土地保护”和“农户增收”做到共同发展。
说起今年的“小目标”,卢伟表示,2021年,合作社准备在杂粮杂豆生产和销售的基础上,建造一个以绿色为标准的专业的产业园,同时,要建起加工厂,谋划电商平台,让优质产品进驻网店,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李志明 文、图 摄像、后期 郑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