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物丨土生土长的长春“关里人”用执着与热情探索城市深处的记忆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王金顺 334212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小巷人物丨土生土长的长春“关里人”用执着与热情探索城市深处的记忆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王金顺 334212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小巷人物丨土生土长的长春“关里人”用执着与热情探索城市深处的记忆

2021-03-24 14:0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李春昌 ,1958年生人,是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可李老师的父母却是从河北过来的,也是地地道道的“关里人”,所以李老师也经常说自己的家庭成员有着浓厚的“移民”色彩。

  李老师的父亲在14岁的时候从河北来到长春跟着师傅学做买卖,随后结婚生子过着平稳幸福的百姓生活。李老师说,父亲经常给自己讲伪满时期他经历过的事,街路的由来以及民俗文化等,李老师告诉记者:“在课本上我们学到是中国历史,那是大历史,对于本地的历史演变及发展却知之甚少,所以通过父亲日常潜移默化的信息输出,久而久之我对长春这座城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李老师并不是从小就开始研究长春历史变化,而是接了母亲的班,在药店做营业员,慢慢地又承担起公司的企管工作,负责长春各药店的网点布局,经常是看着地图跑街路,时间一长就对长春街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李老师看到了一本书,叫《长春200年》,经过系统的阅读之后,对于长春历史才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激发了对城市历史发展研究的热情。至此之后李老师开始收集各报刊刊登这方面的内容,并利用爱读书的好习惯,频繁出入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截至到现在,制作资料册已有20多集。

  2012年李老师有幸接触到了“踏查长春”团队,团队中有很多研究长春历史文化发展的专家,李老师就跟着团队与这些专家共同参与了很多活动,也经常在一起相互讨论。在知识储备与积累的过程中,李老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会了使用电脑并且申请了自己的QQ号成立博客,用网络将自己获取到的长春历史文化通过文字的形式与网友们进行分享,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多家报刊也都纷纷刊登过李老师的文章,并得到多位专家及身边好友的帮助与支持。

  在采访过程中,李老师如数家珍一般地与记者分享起伊通河的历史,“伊通河,满语‘波涛汹涌的大河’。古称‘益褪水’‘一秃河’‘易屯河’,皆为古女真语音译。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全长342.5公里,早期是主要的水路运输河流,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长春的‘母亲河’。”除此之外李老师还分享了近期发表的文章中反响最为强烈的《王大珩故居》。王大珩,江苏人,出生在日本,留学归来后被国家安排到长春进行科学研究,王大珩带领团队工作于当时被划定为工业区的天光路区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炉光学玻璃就是在此炼成的。后又将工作地点迁移到工农大路,而王大珩的故居就是在如今的工农二胡同内。在交流中,李老师也讲述了被大众所熟知的百年老字号鼎丰真、文庙,还有更多不被熟知的老茂生糖果、东发和茶庄等等。

  李老师说,父亲和初中政治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父亲是当时少有的有着初中文化的人,为人正义,对孩子也是管教严厉,要求进步,并且极力支持自己的孩子入党。而政治老师说的“青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句话在李老师心上烙下印记,难以忘怀,也是这句话树立了李老师勤奋积极、孜孜不倦的好品德。

  岁月的脚步匆匆,李老师对历史文化热情丝毫不减,一边看书、一边研究、一边向专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李春昌老师所住的和平社区辖区内,社区注重思想文化建设,知道李老师有这样的爱好,也经常组织文化建设活动,以便于达到知识传递,知识共享的目的,李老师还常被社区邀请为居民们讲述他们居住地——“和平胡同的故事”,居民听得津津有味活跃度高,李老师讲得也起劲儿!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息,正如李老师说,“我就生活在这里,我的衣食住行与这里息息相关,在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让我觉得长春是一座有着浓厚历史味道和时代魅力的城市。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我很幸福,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63岁的李春昌老师眼神中闪烁着熠熠光辉,而已过花甲之年的李老师就是用着自己的执着与热爱带着大家不断地探索长春这座最深处的记忆。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李璐宜 图/文

编辑: 王金顺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