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丨人民日报“关注”吉林!中华秋沙鸭从长白山发给世界的一封信,火了!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罗丹 349067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特别报道丨人民日报“关注”吉林!中华秋沙鸭从长白山发给世界的一封信,火了!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罗丹 349067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特别报道丨人民日报“关注”吉林!中华秋沙鸭从长白山发给世界的一封信,火了!

2021-12-08 10:13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2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08版,刊登了一组与吉林有关的深度报道。

12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08版

  其中一篇篇幅“占版过半”的稿件《中华秋沙鸭从长白山发给世界的一封信》,尤为吸睛。文章通篇以拟人的口吻,讲述一群中华秋沙鸭迁徙、栖息、求偶、生养的“吉林”故事……

  如此重磅的媒体,因何大篇幅聚焦吉林?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章给出答案,“中华秋沙鸭重返吉林长白山‘安家落户’,证实了一句古语——‘良禽择佳木而栖’,自古以来,飞鸟就是显示生态好坏的标志。”

  众所周知,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喜欢在清澈无污染且水流平缓的水域栖息觅食,营巢于森林高大乔木上天然形成的树洞内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是目前地球上濒危的物种,堪称鸟类活化石,与大熊猫齐名,比扬子鳄还要珍贵。它拥有比人类更为久远的历史,是黑土地的“活化石”。

  优秀的吉林生态,吸引了成群的中华秋沙鸭。

  多说几句。

  青山绿水好风光,珍稀飞鸟“恋”吉林。

  如此美好的画面,一度“主角”不足。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中华秋沙鸭栖息地,一度吉林省中华秋沙鸭的数量迅速下降。

  而背后的原因,来自生态环境“变化”,譬如清澈的河流少了,鸭栖森林不好找了……

  中华秋沙鸭减少,关乎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更关乎濒危物种“生存”空间。

  面对这种现状,吉林深入思考多措并举加速中华秋沙鸭的“回归”。

  中国吉林网注意到,近年来,吉林省构建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凸显。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省持续推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恢复,开展濒危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突出做好中华秋沙鸭等旗舰物种保护

  2018年,吉林省启动中华秋沙鸭保护行动,实施范围为吉林省长白山区,行动将持续到2030年结束。

  保护行动期间,实施全省全面禁猎,严厉打击盗猎和非法贩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行为;

  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中华秋沙鸭等濒危野生动物营造了避难所;

  利用长白山区全面禁止采伐天然林和区域生态修复的有利契机,在中华秋沙鸭重要的分布区设立监测站、保护站,掌握中华秋沙鸭资源动态信息,增加中华秋沙鸭野外种群有效保护面积;

  采取工程措施,对中华秋沙鸭的取食地和营巢地进行全面的生态治理,实施栖息地恢复工程,积极营造适于中华秋沙鸭栖息的环境,满足中华秋沙鸭定居与繁殖的生境需求;

  开展中华秋沙鸭人工招引保护工程,设置人工巢箱,增加中华秋沙鸭繁殖所需的巢穴;对影响中华秋沙鸭繁殖的天敌进行防控,提高中华秋沙鸭繁殖成功率。

  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吉林省确定每年9月26日为“吉林生态日”,凝聚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共识和磅礴力量。

  此外,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和野生植物原生地,保护自然遗迹,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数量和面积实现双突破,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地167个,净面积319.2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16.69%。

  通过不懈努力,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与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中国吉林网获悉,此前吉林省开展的中华秋沙鸭野外考察显示,吉林省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分布于二道白河、浑江、头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富尔河、红旗河、松江河等流域。

  根据吉林省中华秋沙鸭保护行动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长白山区中华秋沙鸭栖息地破碎化局面得到有效整治,中华秋沙鸭适宜繁殖生境面积明显增加,繁殖种群数量达到300对以上;到2030年,繁殖种群数量达到400对以上,有效缓解中华秋沙鸭的濒危状况

  滔滔松江水,巍巍长白山。

  得益于多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吉林,这个我国东北主要的生态屏障,如今“颜值”持续提高,“气质”越来越好!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

编辑: 罗丹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