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出一条“东北抗联特色”的红色文化标识带,让中国人铭记历史……
如何发掘好、利用好丰富的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刘广的一份建议就很有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刘广(本人供图)
“东北抗联文化和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文化拥有一样的资源特质:意义重大、影响重要,主题突出,完整的线路和轨迹,为公众提供了解、体验、感知中国历史的复合功能文化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刘广建议,应建设东北抗联国家文化公园,以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的原则,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播好红色文化遗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建设东北抗联国家文化公园发力点在哪儿?
刘广给出如下建议:
其一,应该有稳定的管理机构和有效协调机制。立足国家高度,构建中央统筹、省域总责、逐级管理、分段负责的整体规划统筹与跨区域管理机制,完善组织机构编制人员和职能,固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上下联动。
其二,应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中央设置专项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重大标志性项目;省级设置配套资金,用于相关的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地方增设发展基金,在专项债券中增设东北抗联国家文化公园细类,构建“债券+基金”的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完善社会捐赠机制。
其三,划定边界、展示文化、运营管理三位一体。协调划定已有的保护、生活、生产空间与新建文旅、运营等边界关系,营造有真实体验感的公共文化场景,建立三级管理监督体系,国家层面给予方向指导,省级层面审查考核,地方负责实施管理;运营机制参考特许经营模式。
其四,“多点、一带、多段、一区”空间布局以“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文物为基点。建成多个省际展示点,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红色文化带,以多个重点战役段为引领,推进建成全域文旅融合示范区,形成“门票经济”+“产业经济”、合力三省“点状发展”+“带状发展”模式,打造完整“抗联路线”。
其五、嵌入大文旅沉浸式业态。利用AR、VR、人工智能和高科技方式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以抗联文化为投影载体的灯光秀,实景或仿实景的“林海雪原”演艺,融入场景的康养旅游、特色民宿,设置步道、骑行道,优化“重走东北抗联路”红色旅游文化品牌。
其六,打造博物馆群。从分布区域、历史阶段、战争特征、革命路线、古籍文献等方面多视角建设博物馆群,展示东北抗联的历史、文化、遗址、文物,形成集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特色文化民俗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基地。
其七、数字多元化。数字化支撑文化资源和文物的展示与管理,满足红色景观、遗产遗址、文旅路线等需求,拓展抗联文化创意IP产业链,推出可观看、可阅读、可体验、可感悟、可游购、可文创的线上互动平台。
推进打造红色文化标识带,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应该站位‘东北三省全域’,不局限于一省一市一县的资源,优化全域文旅资源和产业之间的空间配置。”刘广表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各要素配置的空间融合,打造跨省际、全方位、多领域的整体文旅融合新平台。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 陈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