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吉林暖时刻丨一支40人的志愿队伍 成了小区居民的主心骨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李超 356685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疫中吉林暖时刻丨一支40人的志愿队伍 成了小区居民的主心骨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李超 356685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疫中吉林暖时刻丨一支40人的志愿队伍 成了小区居民的主心骨

2022-04-30 13:04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长春市南关区新星宇观塘A区有这样一支40人的志愿队伍。他们中有年逾六旬的退休老同志,有“90后”的年轻人,有省、市机关下沉的干部,有教师,有医生,有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有私营业主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平时是邻居,互助互爱。疫情来临,他们是战友,并肩作战,冲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共同守护家园。

  2022年3月,春寒料峭。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宁静的生活,55岁的陈朝刚刚退休。核酸检测中,细心的她发现社区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居民在风雪中排起了长队,冻得瑟瑟发抖。她拨通了网格长的电话:“我能做点什么?”就这样开启了她的志愿之路。她成了居民和社区的纽带,每天电话接不停,有时连饭都吃不上。3月16日,她招募志愿者为居民发放抗原试剂盒,12名志愿者应声而出,志愿队成立了!很快,就招募到观塘A、B两个小区的80多志愿者。

  38岁的张逸超,疫情前经营着一家咖啡店。同样是3月16日,在陈朝组织志愿者队伍的同时,张逸超也主动找到社区报名参加志愿者,随后他跟随社区做了很多工作,从核酸检测到小区消杀,从物资调配到居民信息统计,他还帮助观塘C区组织了志愿团队。3月23日,新星宇观塘小区升级为管控区,回到居住小区的他成为A区志愿队的带头人,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每日忙碌到深夜。小区出现阳性病例后,他不顾风险,进入封控楼给居民送物资、发放中药、试剂盒、消毒药粉……“原本很害怕,但是看到他,我们就安心了。”封控楼居民李女士说。

  4月4日,经街道党工委同意,明珠社区新星宇观塘A区临时党支部成立,赵研宏任第一书记,曲晓东任书记,牛震、刘刚、王壮任支部委员,支部有党员17名、预备党员2名。鲜红的党旗下,他们郑重承诺:“守护家园,同心抗疫,疫情不退,我们不撤!”

  35岁的赵研宏是省勘察设计协会的下沉干部,“家里有老人,孩子刚刚4岁,但是我是党员,我必须上!”3月初,他就跟随长春市志愿者协会参加全市防疫物资配送和消杀工作,3月21日结束工作后,立即加入了小区志愿团队。随着疫情发展,居民生活物资紧张,党支部把解决居民生活问题作为支部的工作重点,赵研宏带领支部党员积极对接社区、物业,及时采购生活物资。卸车、消杀、分拣、运送、分发……忙碌的大白们,每天保证着700多户1500多人的生活物资。

  来自省国资委的曲晓东是观塘A区临时党支部书记,他的妻子张莹是长春市供热集团的员工。每次核酸检测他们都是“夫妻上阵”,晓东掰签,张莹掰管,你帮我穿好防护服,我帮你做好消杀。

  省直机关下沉干部文博和64岁的母亲同为志愿者。3月17日,文博报名参加了本单位组织的突击队,下沉到长通社区直到4月28日解封。他的母亲则参加本小区的抗疫工作。同样,吉林大学新民就业服务中心退休干部刘杰,也是一对“母子大白”,他的儿子在另一个小区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母子不能见面,只能通过视频相互鼓励。

  这支队伍是一支很特别的队伍,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他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抗疫的战斗中奉献爱心、守护家园。每次发布任务大家都抢着做。扫码、掰签、掰管、扫码、值守封控楼这些风险较大的工作,总是最先被人“抢走”。

  截至4月27日,志愿队组织核酸检测43239人次,发放试剂盒10423人次,为居民运送2500余份生活物资。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他们成了小区居民的主心骨,他们为小区群众在疫情下扛起了一片蓝天。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曹逸群

编辑: 李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