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脚步,感知的是土地的温度和人间的冷暖;
一支笔杆,篆刻的是时代的风云和岁月的铅华。
“记者,是和平时期的战士。”城市晚报社副社长、主任记者李晓静这样诉说。
耕耘新闻采访一线24年,李晓静栉风沐雨、笔耕不辍,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奔波在路上”是她最美的写照。
抗震救灾、三度战“疫”,重大新闻事件从未缺席,一篇篇时代大背景下的纪实报道和温情瞬间在李晓静的笔尖静静流淌……
回首昔日征战时刻,她动情地说:“正因为离新闻现场近,离新闻当事人近,所以我的心更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强劲跳动。”
2008,“巾帼”赴汶川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吉林省决定派出报道组前往灾区采访。李晓静主动报名,勇赴汶川。
不到两岁的儿子哭着拉着自己的行李箱,李晓静的眼泪跟着一起流,在她心里忍着太多不舍……
作为报道组里唯一一名女同志,她和报道组成员们一同深入受灾较重地区,克服物资短缺、余震不断等困难,将灾区情况和我省医疗队开展救援情况第一时间传回后方。
睡帐篷、啃方便面、躲避山体滑坡、直击惨烈画面……深刻经历了一座城市的沧桑,李晓静在这次征战中参透了“活在当下”的意义,积极与乐观的“基因”刻在了骨子里。
2020,武汉保卫战
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李晓静再次奔赴“暴风眼”。2月15日夜,她与其他5名骨干记者一起,从吉林飞往武汉。
“城市萧瑟,连空气似乎都有重量。”
在武汉的46天里,作为吉林省支援武汉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吉林省融媒体武汉报道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晓静日夜战斗在抗疫最前线,带领报道组用笔和镜头真实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记录我省医疗队支援前方的感人点滴。
面对未知的风险,顶着巨大的压力,李晓静没有休息一天,和同事平均每天回传稿件5至7篇;报道组通过各类媒体形式播发新闻报道7600余条,发出了强有力的吉林战“疫”声音。
在武汉抗疫一线,吉林省医疗队200余人火线入党。入党仪式上,李晓静光荣领誓,她紧握右拳,字句铿锵,把誓言与忠诚镌刻在了荆楚大地。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李晓静作为受表彰代表之一,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那一刻,她为能参与、见证和记录这场重大历史事件、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而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
这一次,“无冕之王”加冕了。
2021,凛冬战通化
2021年1月,我省通化市发生疫情,李晓静再度请战。此役,又是31天。
在通化,李晓静采访过深夜忙碌的人群,仰望过凌晨三点的星空,感受过医护奋战的辛苦,倾听过一线温暖的故事,她和报道组的足迹遍布了这座山城的战疫角落,一篇篇有力量、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增强了当地市民战胜疫情的信心。
那一年春节,李晓静也是在抗疫中度过的。“因为工作忙碌,没能吃上除夕夜的饺子,和家人匆匆视频连线一下就算是团聚了。”
虽然有些许心酸和遗憾,但看到疫情阴霾逐渐消散,城市恢复往日生机,李晓静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2,倾力保家乡
今年3月初,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突袭我省。3月13日起,李晓静作为吉林日报社应急报道组第一梯队组长一直闭环在单位工作。她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围绕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组织组里同志展开采访,推出多篇具有影响力的抗疫报道。
这期间,李晓静还要辗转奔波在吉林市和长春市之间,快节奏、高强度的采访任务让她经常在深夜和午休时间整理完成采访稿件,每天平均只有四五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4月5日至7日,李晓静带队前往疫情较重的长春市九台区采访,深入到各个重点防控场所,全面报道九台区疫情防控工作。
4月8日至今,李晓静又投入到我省抗疫专题片的脚本起草工作中,与工作组同志“没黑没白”地加班加点。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吉林省新闻出版奖优秀人物奖、吉林好人·战疫先锋标兵……荣誉傍身,李晓静依然清醒坚定。“这条路上,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荣誉会一直鞭策我不断前行,我会时刻准备着,在需要的时候,奉献出我的一切。”
一段段难忘的岁月在脑海里回想,脚下的泥土留下踏过的痕迹,褶皱里写满了使命与担当。
笔蕴千钧,步履不停,急难险重,无惧无畏,这是一名党员记者树起的先锋旗帜。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吴雪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