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卷丨这里,将“不毛之地”变成吉林粮食生产的增长极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鞠华军 360858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答卷丨这里,将“不毛之地”变成吉林粮食生产的增长极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鞠华军 360858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答卷丨这里,将“不毛之地”变成吉林粮食生产的增长极

2022-07-23 23:5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一望无际的绿色耕地,巨大的无人机轰鸣着,绿色大手捧着金黄的饭碗的造型异常醒目……

  这里,一派盎然生机的景象。

图片6.jpg

  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吉林西部,大片的盐碱地如今得到了改良,昔日的“不毛之地”正逐渐成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增长极。

  7月23日,中国吉林网走进位于大安市海坨乡的中科佰澳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这里也是大安市袁隆平院士耐盐碱水稻品种繁育基地。

  在指挥中心的智能科技管理平台,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孟宪东介绍了如何通过平台能管理农田。

图片7.jpg

  “这是自主研发了适合盐碱地监测和农业生产的智慧农业新农云系统,减少了人工和降低了劳动强度。原来需要40个人看水阀放水,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平台操作,还有一些管理都是智能化,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等,办公室都可以操作。”

  这就是智慧农业!

图片8.jpg

  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以盐碱地生态修复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企业,先后实施了大安市牛心套保苇场土地整治项目、海坨乡三业村盐碱地治理智慧农业项目等十几个盐碱地治理项目。

  中国吉林网在采访中了解到,项目全部投资额为十几亿元,在大安市用于占补平衡改良项目5.68万亩,为合作社、农户改良土地6.21万亩,共治理盐碱地11.89万亩。全部实现达产后,每年可增加水稻产量1.18亿斤。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如果全部在自然资源部平台交易,可增加当地财政收入76亿元。

图片9.jpg

  “来到这片土地已经有7年时间,发现这片土地可利用、可开发。”孟宪东表示,通过实践,成功做到了当年改、当年种、当年稳产、丰产。截至目前,共改良土地11.89万亩。十四五期间,计划再改良15万亩,让这片土地实现价值。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郭雍皓 陈志文

  摄影 郭亮

视频后期 马瑞

编辑: 鞠华军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