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期间,北京“冰立方”沸腾了!
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期间有近4000人来到“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中滑冰、体验冰壶。新春佳节在冬奥场馆感受冰上运动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作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北京自2008年奥运会后,就在积极探索场馆的赛后转型。后冬奥时代“遗产”正在带动更多北京市民群众参与冰雪运动,也为北京双奥之城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这些冬奥会场馆,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后,都已经面向公众开放了,成为目前著名的“打卡”胜地。
北京冬奥会在场馆的前期规划建设中,最大化利用了现有场馆和设施,尽可能减少新建场馆。如变身“冰立方”的原“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变身“冰之帆”的国家体育馆,变身“冰凌花”的五棵松体育中心,变身“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
北京冬奥会后,这些场馆将充分利用奥林匹克品牌价值,进一步传承和利用好冬奥场馆遗产,使其承担体育场馆、赛事承办及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功能,实现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长久利用。
冰上运动中心,位于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的地下,现场设有一块1830平方米的标准冰场和这块目前正在筹备当中的包含四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整体运营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
当年,国家游泳中心用了近两年时间,在2019年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水冰场馆的转换,以“冰立方”的身份承接了冬奥会冰壶赛事活动,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可同时运行的双奥场馆。
据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运营专员齐子楠介绍,冰上运动中心在去年8月1日-6日试运营阶段,共接待冰雪体验者1200余人次。
除了冰立方,曾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其他场馆也投入了使用之中。去年4月,国际滑冰联盟(ISU)已正式宣布卓越中心落户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成为世界滑冰运动的国际交往中心、培训中心、训练中心。去年7月,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则面向公众正式开放。
不仅京张地区,如今的首钢园,谷爱凌、苏翊鸣先后夺冠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去年夏天已经正式对外开放,并成为北京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此外,位于首钢滑雪大跳台下的北京首钢园香格里拉酒店也在赛后成为一处新的休闲消费场所。该酒店在保留原有工业文化风貌的基础上,结合钢制中国红旋转楼梯、飞鸟装置、电厂酒廊,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市民拍照打卡地。
“北京冬奥会从场馆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每一个场馆赛后利用问题,将赛时需求与赛后用途很好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到位,有效降低成本。早在赛前四年,我们就超前谋划场馆赛后利用,制订多版《场馆遗产计划》。在国际奥委会指导下,所有竞赛和主要非竞赛从2018年起,就开始谋划场馆赛后利用,陆续制订多版“一馆一策”的《场馆遗产计划》,统筹考虑赛时需求与赛后用途,全面系统谋划赛后利用,从体育赛事、大众健身、训练培训、公益计划、商业运营等多方面系统规划场馆赛后利用,并根据实际运行不断深化完善。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处长刘兴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23年2月1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后遗产报告》(以下简称《赛后遗产报告》)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后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可持续发展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赛后遗产报告》分为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场馆赛后利用、冰雪产业发展、主办城市发展、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传承奥运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7个篇章。重点总结了赛后一年来,国家和主办城市在传承和利用好冬奥遗产成果的积极实践。
《可持续发展报告》分为可持续性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推行可持续采购、促进区域发展、加强公众参与、可持续性遗产7个章节,系统总结了北京冬奥会筹办和举办全过程中绿色低碳可持续工作的开展模式和工作成果,包括持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带动城市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思路、规划和主要措施。
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产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冰雪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20-2021雪季冰雪旅游人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
随着冬奥场馆赛后运动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冰雪产业市场的经济效能也在继续不断释放。在利好政策引导下,大量投资涌入这一新兴产业领域。根据《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今年底我国将建成滑冰馆650余座、滑雪场800座,截至2025年冰雪产业总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
冬奥会场馆未来还将注重哪些方面的利用开发?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处长刘兴华表示,首先是积极申办举办高水平赛事,真正通过一些高水平赛事,带动大众赛事、全民健身和地方发展。其次是全面向公众开放,除了竞技赛事外,冬奥场馆更重要的是为大众体育休闲健身提供服务,所有竞赛场馆要全部面向公众开放。此外,冬奥会场馆还进行四季运营,加快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休闲、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等产业,实现冬奥场馆的四季持续运营。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郭雍皓 于洋
图片由千龙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