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通读报告,一连串关键表述勾勒中国2023发展新目标。
比如,事关文化的关键内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
近年来,底蕴深厚、灿烂多彩的吉林文化以“井喷”之势展现在国人面前。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赋能吉林高质量发展?
今日,在《新发路观察+》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中,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魏来博士以此为切口,多角度给出观察。
文化是城市之魂。挖掘、整理、提炼、塑造城市文化IP,是提升一座城市文化辨识度、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访谈开始后,主持人抛出的一个“引子”,引起了魏来的关注。
“长春市是著名的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全国各地许多景点都相似,但背后的文化气质大不相同,关键在于要能挖掘有差异化、有辨识度的文化内涵。”魏来表示,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意义重大。吉林省以“工业文化”“电影文化”“冰雪文化”为目标,持续进行文化IP打造,讲好品牌故事。同时,要把文化的文章做透,最大程度利用好吉林的文化资源,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支撑。
去年,《人世间》成为近年少见的现象级作品。因拍摄时在吉林多地取景,也成就了吉林文旅IP的塑造。
文旅深度融合是篇大文章,如何借助文艺作品塑造城市品牌?
魏来在访谈中,也重点关注了这个话题。
“我们的家乡和电影、电视剧一直以来都有很深的渊源。长春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城,是我国电影工业的摇篮,曾创作出新中国的诸多第一。随着《人世间》在全国的热播,成就了吉林旅游,也给吉林带来了启示。”魏来说,文艺作品与城市可以互相成就。可能因为一本书、一部剧,或者是一首歌,而爱上一座城。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城市最好的广告。一座有文化情怀的城市,总有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让人回味,吸引人们千里奔赴。城市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通过文艺作品宣传展示城市形象也是发展。现在很多城市都讲营商环境,文化氛围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环境。其实,每个城市都需要审视自己的独特资源和品牌气质,找准竞争优势和宣传卖点,创作出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文艺作品。
目前,吉林省正实施文化产业壮大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做好文化创意赋能,加快培育经营主体。
针对背后传递出的发展信号,魏来进行了深入分析。
“这充分说明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体现了吉林省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发展效能的战略部署。根据旅游‘万亿级’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目前,吉林省文旅系统已经谋划众多项目,涉及文旅产业各个领域。”魏来认为,吉林省大力支持和培养文化产业,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化产业本身,更是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举措。
从“打卡式”旅游到“沉浸式”体验,近年,“沉浸式”理念日益火热,正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风口。怎样将“沉浸式”理念融入文旅产业,助力吉林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访谈中,魏来也点出“发力点”。
“随着中国旅游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沉浸式’成为文旅行业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沉浸’的字面意义,是指浸泡在水中的状态,引申为人全神贯注投入到某项任务或某个环境当中。沉浸式体验内容的出现,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魏来在延伸举例中提到,仅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例,演说型、代入型等文旅的新形式,就值得吉林借鉴。所谓演说型内容一般是一段红色故事场景,演说是介于“表演”和“宣讲”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既不是刻意的表演,也不是详细的讲述,就采用一种真实亲切的语言表现形式,娓娓道来,通过讲解员个人魅力和演说能力使听众达到“沉浸”的体验。而代入型,这类产品通过场景和内容安排,让体验者以特定人物角色身临其境体验红色故事,以达到深度沉浸的效果。吉林的红色旅游资源很丰富,可以借鉴这些“沉浸式”旅游新样式。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 越明/文字
马瑞 赵叶洋/录制 马瑞/制作 王丽华/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