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么多“俗话说” 究竟哪些有理哪些“扯”? 社会-第一新闻 梁欢欢 274488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生活中那么多“俗话说” 究竟哪些有理哪些“扯”? 社会-第一新闻 梁欢欢 274488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社会

生活中那么多“俗话说” 究竟哪些有理哪些“扯”?

2018-10-16 10:06 | 来源: 科技日报

  天气越来越冷,进入深秋,很多年轻人还一直穿得很单薄,当家里老人让他们添加衣物的时候,他们就会搬出一句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来搪塞。

  生活中,像“春捂秋冻”这样与健康有关的俗语还真不少,然而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哪些有点道理,哪些又纯粹是无稽之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吧。

  俗语一 “春捂秋冻,百病难碰”

  虽有一定道理但并非适合所有人

  “春捂秋冻,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要因人而异,尤其是‘秋冻’,年老体弱的人冻不好反而会引发各种疾病。”10月1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樊新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樊新荣解释说,“春捂”就是说春季,毛孔由相对闭锁的状态慢慢舒张,而且春天风较大,从中医角度讲,风为百病之长,侵入人体内部,常常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此外,春天气温变化较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

  但是如果天气本来已经暖和了,还捂着,结果一活动出了一身一头汗,风一吹,就很容易感冒。所以樊新荣指出:“春季也不能一味的捂,衣服还是要循序渐进地减,而且捂的时候位置有讲究,要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一些,同时,也要注意头、腹部、关节,这些地方不要受凉。”

  而“秋冻”是指秋天不要太快地添加衣服,适当冻一冻有利于增加抵抗力。但“秋冻”也要把握好度,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冷了也不添衣,而应该是身体略感凉意,又不觉得寒冷。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此外,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节。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如果这部分人群也尝试“春捂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

  “再就是平时容易气喘、手脚冰凉、脾胃不好容易拉肚子的人也不适合秋冻,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御寒能力弱,‘秋冻’后容易诱发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樊新荣强调。

  俗语二 “十年鸡头赛砒霜”

  鸡内脏更易累积重金属毒素

  民间素有“十年鸡头赛砒霜”的说法,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鸡在啄食过程中,会不断将有害金属存于脑组织,鸡龄越大,储存量越多,毒性越强。

  对此,湖北省中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医师金劲松表示,这种说法没有什么依据,没有听说鸡头里面重金属含量多,而且也没有实验数据或检测依据来证明。

  事实上,鸡吃的食物中可能会含有一些重金属,鸡啄食后食物通过食道进入体内,肝脏才是解毒器官,肾脏属于排毒器官,相对于鸡头,重金属在这两个器官里的残留量更多,所以“十年鸡头赛砒霜”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而且现在大规模养鸡场里的鸡饲养周期很短,只有农村散养的土鸡才会饲养比较长的时间,一般在1—5年不等,不过养到5年以上的就比较少了,更别说还养上10年。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放心了。但是,鸡头虽然不像传说的那样有毒,但鸡脑里面含的胆固醇却较高,所以也不能多吃。

  俗语三 “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没有证据显示磨牙和寄生虫有关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晚上睡熟以后,有些人总是咯吱咯吱的磨牙。俗话说:“夜里磨牙,肚里虫爬”。有人认为磨牙是因肚里有寄生虫导致的。

  “这种说法片面了些。”金劲松说,磨牙实际上是咀嚼肌不自主的运动,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一些体内有寄生虫的人会有磨牙的现象。但事实上,可引起磨牙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是心理因素。总体来说,磨牙是紧张、焦虑等情绪的一种释放方式,那些工作、学习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有磨牙情况的发生。

  第二是中枢神经因素。磨牙主要会发生在某一个睡眠周期的特定阶段,中枢神经会引发负责咀嚼的肌肉不自主规律性收缩,同时伴有其他一些生命活动,比如呼吸不均匀、心跳加速、大脑皮质电活动增加等。

  第三是外界刺激因素。外界的某些刺激也很容易造成磨牙的发生,比如大量酗酒、吸烟、饮用咖啡等都很可能导致磨牙或者是加重磨牙情况。

  第四是疾病因素。一些特殊的疾病也容易引起磨牙的发生,例如帕金森、抑郁症,这些会影响睡眠情况、肢体运动功能的疾病,都有可能会携带磨牙症状。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结论证明磨牙和肠道寄生虫有关,所以如果有磨牙情况的发生就去乱食打虫、驱虫药物是非常不靠谱的。

  俗语四 “原汤化原食”

  喝的不当反而可能影响消化

  吃完饺子、面条,再喝碗饺子汤、面汤,这是很多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人们喝汤时振振有词,认为“原汤化原食”。一般来讲,“原食”指的是淀粉类食物,比如饺子、面条、汤圆等等。“原汤”就是水煮这些食物后得到的汤,而“化”有“消化”的意思。这些人认为,吃完原食再喝原汤可以很好地助消化。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刘敏指出,“原汤化原食”没有科学道理。以饺子为例,煮完以后,其汤也仅是微量的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不能消化碳水化合物的。人们消化食物靠的是胃分泌的胃酸、胃蛋白酶等,而不是靠原食煮出的原汤,那是根本消化不了的。

  也有专家认为,喝了煮饺子、面条、馄饨、汤圆的汤,令人感觉舒服。米面类食物在煮的过程中,会损失掉一部分B族维生素。因为B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的,会溶解在汤里。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喝点汤对营养的补充有一定好处。但关键是喝多少,如果喝得特别多,就会将胃液稀释,胃液稀释的过多,消化能力就会下降,不仅不能助消化,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此外,很多家庭以挂面取代传统的手擀面,挂面在制作过程中为提高筋道,会加入一些盐。这样煮完再喝汤,盐的摄入量就会比较高了,不利于健康。”樊新荣说。

(记者 付丽丽)

编辑: 梁欢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