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 文件发布-省委文件 梁欢欢 336376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 文件发布-省委文件 梁欢欢 336376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省委文件 > 文件发布

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

2021-04-2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党委和人民政府,长白山开发区、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梅河口市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政府各厅、委和各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

  《关于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4月23日


关于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吉林省是国家重点林业省份,天然林资源丰富,天然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75.4%,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省是全国最早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省份之一,1998年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天保工程区木材产量不断减少,2015年实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为筑牢长白山区森林生态屏障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我省天然林林分、林龄结构不合理,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保护修复制度不健全,管护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精神,巩固发展我省绿色生态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工作落实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修复天然林,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着力改善林区民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筑牢吉林绿色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保护,突出重点。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将重点国有天然林、地方国有天然林、集体和个人所有天然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根据生态区位重要性、物种珍稀性等多种因素,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实行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加快构建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坚持尊重自然,科学修复。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保育并举,改善天然林分结构,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全面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坚持目标导向,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林区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积极推进林区转型发展,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不断提升林区职工幸福指数。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级政府承担天然林保护修复主体责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抓天然林保护修复的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

  加快实现天然林全面保护修复,确保天然林蓄积持续增加,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按现有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到2025年,全省全部9382万亩天然乔木林、80万亩天然灌木林地、34万亩天然疏林地等得到有效管护(最终数据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数据为准),形成较为完善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工作落实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

  按现有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到2035年,全省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9382万亩左右(最终数据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数据为准),森林质量明显好转,天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承载力显著提高。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林特产品的需求,为建设幸福美丽吉林,加快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打下坚实生态基础。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天然林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东北森林带的核心支撑。

  二、健全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

  (一)建立天然林分级保护制度

  对全省所有天然林实行保护,禁止毁林开垦、将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以及其他破坏天然林及其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生态区位重要性、自然恢复能力、生态脆弱性、物种珍稀性等指标,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和基础区域,分区施策,分级管理,分别采取封禁管理,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或其他复合生态修复措施。

  (二)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

  有针对性地采取出入管控、重点监控、巡山巡护等措施,加强天然林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制定天然林管护办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管护体系:一是加强天然林管护队伍建设,建立适度规模的专业管护队伍,强化管护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二是加强天然林管护站点建设,科学合理布局,配套通讯、交通、照明、监控、生产生活等设施,做到卡口监控到位,执法威慑有力。三是全面落实管护责任,把管护责任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林班地块,做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实现管护责任全覆盖、无死角。四是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建设智能化森林管护指挥系统,促进人防技防相结合,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形成卫星监控、无人机巡航、管护人员巡山相配套的天空地一体天然林管护体系,形成天上看、地上巡、网上查的森林管护新模式。

  (三)健全天然林修复制度

  在加强保护、充分利用自然力修复天然林的基础上,根据天然林演替规律和发育阶段,科学实施人工促进修复,遏制天然林分继续退化,加速天然林生态功能恢复,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区别成过熟林、近熟林、中幼龄林、稀疏退化天然林,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相构成,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造培育、补植补造、中幼龄林抚育等人工促进措施,优化树种结构、林龄结构、树木单株,调整林木竞争关系,加快森林正向演替,促进形成地带性顶级群落,培育高价值木材。加强生态廊道建设,鼓励在废弃矿山、荒山荒地上逐步恢复天然植被。探索以小班为单位,在充分本底调查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先行试点,总结技术路径、政策投入、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再逐步推开。

  (四)建立天然林用途管控制度

  建立天然林休养生息制度。落实好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对纳入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必要措施外,禁止其他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天然林抚育作业的,必须编制作业设计,经林草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依托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培育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维护国家木材安全。

  严管天然林地占用。严格控制天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除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特殊需要外,禁止占用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地。在不破坏地表植被、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提下,可在天然林地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

  三、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强林区交通、通信、供电、饮水、森林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纳入相应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和后备资源培育的支持力度。

  (二)强化天然林保护修复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省内外林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现有天然林保护修复科研成果,借鉴国际天然林经营有益经验,加快推广转化,尽快形成生产力。充分利用现有科研资金,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组织开展天然林生长演替规律、退化天然林生态功能恢复、不同类型天然林保育和适应性经营、抚育性采伐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加强对天然林修复方式的研究和示范,形成完善的天然林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为天然林保护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财政支持政策

  落实天然林管护与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政策。逐步加大对天然林抚育、培育的支持力度。在总结天保工程二期社会保险、政策性社会性支出、停伐及相关改革奖励等补助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根据后续国家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探索更符合我省实际的资金分配方式,发挥好资金引导作用,完成好天然林保护修复任务。通过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持续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改革。

  (四)加大对天然林保护修复的金融支持力度

  落实重点国有林区金融机构债务处理政策。区分债务形成原因和种类,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应当依法予以偿还;对于确需中央支持化解的不良类金融债务,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政策予以化解。开发适合国有林区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面向国有林区职工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创新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进森林保险高质量发展。

  (五)探索天然林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支持天然林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导向作用,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源向天然林保护修复领域配置和集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多元投入机制。探索通过森林认证、碳汇交易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天然林保护修复。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资助、认养、志愿服务等方式,从事天然林保护公益事业。探索重要生态区位天然商品林赎买制度。

  (六)加大对林区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林区实现转型发展。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结合天然林用途管控制度,适度形成森林绿色食品、特色种养殖、苗木花卉、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集群。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质量、培育品牌,尽快形成林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拉动林区经济增长,焕发林业内生活力,促进林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四、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落实体系

  (一)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的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领导。天然林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省管森林经营单位必须把天然林保护摆到突出位置,强化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机构队伍建设,保障天然林保护修复和管理经费。省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指导全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统筹推进全省天然林保护修复任务落地落实。省林草局牵头协调组织各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天然林保护修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二)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责任制度

  省政府对全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负主体责任,按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将天然林保护和修复目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林长制,落实市、县级政府和有关森林经营单位天然林保护修复责任。天然林保护修复实行管护责任协议书制度。森林经营单位和其他林权权利人、经营主体按协议具体落实其经营管护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修复任务。强化天然林保护修复责任追究,建立天然林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落实天然林保护政策和部署不力、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天然林保护修复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破坏天然林资源事件处置不力、整改执行不到位,造成重大影响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

  (三)推动天然林保护规章制度建设

  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天然林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天然林资源。

  (四)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

  研究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省级规划(以下简称省级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天然林保护阶段性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天然林保护政策和措施;市、县级政府和国有森工企业、森林经营局等森林经营单位根据省级规划,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本行政区域、管辖区域天然林保护范围、目标和举措。市、县级实施方案经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同意,由当地政府批准后,报省林草局备案。森林经营局和国有森工企业等森林经营单位实施方案经主管部门或集团公司审核后报省林草局和省自然资源厅批准并备案。经批准的实施方案不得擅自变更。编制或者修订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实施方案应当公示,必要时应当举行听证。

  (五)提高全社会天然林保护意识

  天然林保护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一代代抓下去。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订立乡规民约、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培育爱林护林的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加强天然林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提高公众对天然林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价值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天然林的良好氛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天然林保护管理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五、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绩效评价体系

  (一)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监管制度

  将天然林保护修复成效列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事项,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信息公开制度,实行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强化舆论监督,发动群众防控天然林灾害事件,设立险情举报专线和公众号,制定奖励措施。对破坏天然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二)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制度

  按照国家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技术规程,逐步完善骨干监测站建设,提升监测能力。定期发布全省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报告。建立全省天然林保护修复数据库。

  (三)加强对属地政府和有关森林经营单位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绩效管理

  各地要加大天然林保护修复年度核查力度,实行绩效管理。面向属地政府和有关森林经营单位,健全完善以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森林质量、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为主要内容的天然林保护修复绩效评价体系,结合国家“四到省”年度考核,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

关键字:天然林保护;生态;森林经营;生态文明建设;吉林样板编辑:梁欢欢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