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清气朗,惠风和畅。
10月的吉林市,风景如画。
吉林市九站街516-1号,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仓库装车区区域内,成排的卡车敞开集装箱,等待着装车一刻。
粘胶长丝、腈纶纤维、碳纤维原丝…… 不远处仓库内,各类产品整齐堆放。工人们熟练的驾驶叉车,载着货物,朝着卡车方向开去。
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企业换来了真金白银,今年 1-8月份,吉林化纤实现产值41亿元、净利润7556万元。
看到这串不简单的数据,相信许多人早已伸出大拇指点赞。但谁能想到,这家企业在3年前,发展遭遇瓶颈。
“老树新花俏争春”的吉林化纤,发展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故事?转型创新背后为企业带来了什么?
走进吉林化纤,一起找寻背后的答案。
3年之前
烦恼的“老大哥”
纤维,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服装鞋帽,哪里都有它的影子。
早在1964年建成投产的吉林化纤集团,因建厂早、规模大,在化纤行业中被视为“老大哥”,在行业中始终“领跑”。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却在3年前经营困难。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厂区内面对记者们疑惑,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刘宏伟道出了烦恼缘由。
他透露,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拐点出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中,纺织行业未能幸免。伴随着全球纺织行业增长乏力,下行压力加大。
“2012年以来,全球粘胶长丝生产企业退出3家,腈纶纤维生产企业转产、停产5家。销售价格也严重下滑。”刘宏伟说,标准单位内,粘胶长丝价格下降17.6%,腈纶价格下降29%,粘胶短纤价格下降38.9%。占据世界三分之二份额的中国化纤行业,受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标准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更显困难,竞争更加激烈。
作为行业代表性企业的“吉林化纤”,面对不利因素,无法回避。
“企业传统产品虽然当时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企业效益却长期在低位徘徊,在遭遇整体市场不利局面后,企业经营和资金都遇到了问题。”他坦言,吉林化纤曾一度无路可走,升级转型成为必由之路。
创新经营
逆势崛起重回发展快车道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而言,在市场经营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战略调整和当机立断的抉择,结果不敢想象。
彼时,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叫宋德武。
夯实主业、加快升级、适度转型。2013年,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德武上任后,靠着“整合优化、提高效率、内拓外联、双轮驱动”的工作思路,以创新为主线,从调整产品结构入手,加快创新发展和升级转型,在逆境中突破,步入了良性运营轨道。
“思路调整创新经营,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吉林化纤工人宋师傅告诉记者,私下里大家都把这次转变比喻为“组合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工人口中的组合拳,其实指的是吉林化纤集团在转型创新经营后,在3年的时间里,通过资本运作畅通了“金融血脉”,首创竹纤维和碳纤维战略联盟加速了“弯道超市”,上马醋酐项目开启了“创新转型”之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
3年来,“吉林化纤”净资产年均增长 23%,销售收入年均增长 8%,主要产品产销率保持100%。2015年,实现产值58.8亿元,销售收入60.19亿元。
技术创新
厚植企业发展新优势
发展势头迅猛的“吉林化纤”,收获成功后,并没有放慢创新的脚步。
“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产品包括粘胶短纤维、粘胶长丝、腈纶纤维、化纤浆粕、纱线、碳纤维六大系列450多个品种,产品质量位居同行业前列。”
在产品展示区内,讲解员告诉参观的记者团,企业许多产品,都是行业中顶级水平,新研发的产品,诸如碳纤维等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无中生有”、“有种生新”,紧盯市场实施技术创新,厚植企业发展新优势。这是宋德武对企业管理团队,常说的一句话。
据了解,目前企业综合生产能力58.4万吨,产品除热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外,还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等十多个国家。
按照企业战略规划,“十三五”期间,吉林化纤将结合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加快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推进生物质纤维新工艺、新科技、新材料工程。
届时,将建成全球最优的人造丝生产基地,全球单体产能最大、产品最丰富的腈纶纤维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低成本、大丝束、通用化碳纤维产业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103亿元,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建成国际一流的化纤企业。
读到这里,前文抛出问号,答案已不难找寻,转型创新就是谜底。
常言道,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所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
事实上,在吉林省内,“吉林化纤”只是转型创新企业大军中一员。
当下吉林,企业创新氛围浓厚,靠着创新、转型经营迸发出的活力,众多企业脱颖而出,名声大震。
他们的崛起,为吉林经济提速发展全程助力。
中国吉林网记者 栾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