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岁月沉淀下的璀璨艺术奇迹 国内新闻-第一新闻 赵鹏 3856268
北石窟寺:岁月沉淀下的璀璨艺术奇迹 国内新闻-第一新闻 赵鹏 385626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国内新闻

北石窟寺:岁月沉淀下的璀璨艺术奇迹

2024-06-11 23:0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6月10日,“香约庆阳,包容天下”全国百家媒体记者庆阳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北石窟寺,去见证和感受独属于千年石窟的历史变迁与艺术魅力。中国吉林网记者也满怀着热切的期待与憧憬,只为探寻那令人心驰神往的北石窟寺。

  当踏入这片弥漫着神圣气息的土地时,瞬间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只见北石窟寺依偎在巍峨的山体旁,那气势恢宏且壮观无比的模样,古朴的山体与庄重肃穆的洞窟相互映衬,仿佛在悠悠地诉说着岁月长河中那些久远而神秘的故事。

  步入石窟,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龛窟密集的景象。这些龛窟中,佛像的面容慈祥而庄严,身姿高大挺拔,给人以无尽的敬畏之感。佛像的服饰与发型也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北石窟寺地处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的蒲、茹两河及董志塬、屯字塬和太平塬三塬的交汇处。自北魏永平二年(509)创建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扩建增修。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分为上中下三层,集中分布在南北长120米、高20米的黄沙岩涯面上。现存开凿的窟龛308处,其中包含了大小雕像及彩塑约2429尊,以及石碑、题记等丰富的文物。

  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繁荣昌盛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为研究陇东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编号 165 窟是其中最大、营造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窟,其内部有 7 尊高达 8 米的立佛像,展示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讲解员向记者们详细地讲解道。

  这七座佛像面相方圆,嘴唇厚重,两耳垂肩,体魄雄健,带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独特气质特征。它们或坐或立,姿态各异,却都散发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息。当阳光透过石窟的缝隙洒在佛像上时,光影交错,更增添了一份神圣庄严的氛围。这些佛像石窟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古代文化的厚重与深沉。

  “北石窟寺的岩石结构属于白垩系砂岩层理,层与层之间容易分离。同时,该区域地质夹层主要由泥质物质构成,岩石整体结构较为疏松,稳定性较差。”特殊的岩石结构与地理位置使得北石窟寺极易受到自然力量的破坏。

  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甘肃省博物馆文化工作队在覆钟山下发现了北石窟寺,并对这荒废多年的北石窟寺展开了初步的调查和抢救性保护工作。其中包括加固危岩、清理积沙、修建栈道等,确保了石窟群的基础稳定,由此拉开了北石窟寺勘察活动的序幕。

  经过抢救性保护,北石窟寺的文物保存环境初步得到改善,自此,北石窟寺保护工作开始以保护维修和基础建设为主。1999 年3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北石窟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北石窟寺文物保护就此迈入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保护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北石窟寺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逐步向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石窟寺受雨水渗漏的影响最为严重,所以我们在石窟寺上部搭建了顶棚。”为了让石窟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这几年,北石窟寺陆续开展了戏楼修缮、抢险加固、洞窟稳定性加固等一系列保护工程。同时,还不断加强环境监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石窟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关于石窟文化的数字化呈现与保护工作,目前仍在进行当中。”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北石窟寺文物的永续留存问题,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备与推进之中。

  一位游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我置身于北石窟寺中时,我仿佛瞬间穿越了,感受到了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这些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真的是太震撼人心!它让我领略到了古代先人的伟大智慧和超凡创造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努力传承这份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 6 月10日的甘肃省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中,北石窟寺的宣传展板成为焦点。它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及当地居民详细介绍了北石窟寺的保护历程和各朝代的石窟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座千年古寺的深厚底蕴。

  为了进一步推广石窟文化,北石窟寺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石窟艺术展览、非遗进校园、石窟研学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参与。

  北石窟寺,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和了解。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刘昆鹭 图/文

编辑: 赵鹏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