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方位竞逐新质生产力 国内要闻-第一新闻 梁欢欢 3833716
北京全方位竞逐新质生产力 国内要闻-第一新闻 梁欢欢 383371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国内要闻

北京全方位竞逐新质生产力

2024-03-27 14:59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明浩 孔祥鑫 张漫子

  车停稳,没司机。扫码验证身份,开门入座,点击“开始行程”,潘达开始了从北京亦庄去往大兴机场的行程。车子自动选择最优路线,“丝滑”行驶,快慢相宜。

  “操作方便,行驶安全,还能以120公里时速‘顶格’赶飞机,无人出租车给力!”潘达说,哪怕途经复杂路段、环路、高速收费站,无人车也应对自如,毫无差池。

  北京在亦庄设立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仅3年多,从1.0“小步”快走,迭代到3.0阶段建设,已实现160平方公里连片运行。无人配送、无人零售、无人巡逻等无人驾驶场景纷纷落地。截至目前,示范区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近3000万公里,提供常态化出行与生活服务超1160万人次。今年加快推进440平方公里扩区,推动机场、火车站等重点场景有序开放。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精确的图……亦庄自动驾驶这张“科技名片”背后,是北京前瞻性把握发展的时与势,以“质”为帅,向“新”而行,全方位竞逐新质生产力的写照。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近百所高校、超千家科研院所汇集,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占全国总量的28.1%。全市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万人计划”专家。研发投入强度多年保持在6%左右,在全球名列前茅。从科研成果看,被引论文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之高,国内无出其右者。从产业转化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有底气、有实力、有优势,理当勇争先、走在前、作表率。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2020年以来,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领军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培养引进。重点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更加注重“从0到1”的突破,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塑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在语言、视觉多模态上取得突破,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朱雀二号”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液氧甲烷火箭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中关村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打通科技创新“任督二脉”,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去年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增长超30%,作为全球创新网络枢纽的地位不断提高。2023年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62.9件,是2014年的5.4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8536.9亿元,是2014年的2.72倍。

  产业发展“减与加”“舍与得”,是选择题,也是必答题。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不断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把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推动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整体提升,擦亮“北京智造”品牌。增强集成电路、氢能等产业带动作用,壮大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通用人工智能、6G、量子信息、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类人机器人、智慧出行、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一头抓能给行业下定义、定标准的头部企业,一头抓大量崭露头角、有活力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去年我国民营火箭企业13次商业发射,全部来自北京。今年亦庄将建设“火箭大街”,推动星箭网络产业加速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元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产值更是突破3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1%。

  “数字时代”扑面而来,如何点“数”成金、加“数”成势,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北京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数字技术的潜在价值,锚定、深耕、做强算力,精心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率先建成全球性能领先的区块链基础设施。2023年,新建5G基站3万个,累计建设10.7万个。算力总供给超1.2万P。多批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备案,公开发布的占全国近一半。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实现牌照落地,去年合计交易规模24.13亿元。“京通”“京办”“京智”三个智慧城市应用终端快速升级拓展,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全年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8766.7亿元,同比增长8.5%,占GDP比重达42.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下,北京融入区域大循环,加快推动产业链融合开放。以全球化的视野,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去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京津冀联合主办产业链供应链大会,首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联合招商,首次联合发布跨区域产业链图谱,并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超1000亿元。目前三地正聚焦“六链五群”和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廊道,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携手推进“开通一条路”“共造一辆车”“智算一张网”“保障一条线”等示范项目。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投入使用,张北云计算产业园等一批共建园区聚集成势。2023年,北京与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比2022年增长1.1倍。三地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0家,分别占到全国的8%和12%以上。整体实力实现跃迁,科创实力显著增强。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北京作为首都,具有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将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首都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说。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 梁欢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