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发挥特色优势、强化思想引领、突出实践服务,探索出以党建为统领,“课程+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做深做细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为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致力科学研究,奋力开创民族理论研究新局面
学院不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提升研究平台的影响力。依托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等研究平台,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等重点方向,定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研讨。积极与吉林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的研究,扩大学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产出高质量理论成果。持续开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项22项;获得省级以上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2项,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智力支持。
打造品牌金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建设新高地
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思政课之中,率先启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发挥课程推广示范作用。积极探索《概论》课培养方案,全面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全面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积极参与吉林省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专题辅导班,更好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科研工作全过程。不断探索思政课新模式,形成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延大特色”。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打造了《国门高校业方兴,边陲石榴花正红》等系列思政课15讲;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伟大复兴梦等专题讲座10余场;制作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政微课12期;组织制作“主题教育思政微课开讲啦”微党课4期;录制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宣讲4期,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思政教学竞赛,取得了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异成绩。
构建育人平台,绽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奋进之花
学院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创新开展“中华情· 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红走边疆’社会实践项目”,并入选2024年度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名单,为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可供分享推广的先进经验。
打造体系化的特色育人模式。充分发挥“理论赋能”“文化储能”“志愿释能”社会服务功能,积极配合学校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班、“同心圆”工作室等育人平台,形成“行走的思政大课堂”育人体系。近3年来,累计开展专项活动60余次,参与师生达5000人次,走访调研120个自然村落,形成了10卷“三农”社会调查报告,9册《千人百村》大学生社会调研图册,为稳边固边提供了重要资政服务和技术指导。赴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6次,布展“民族团结共教共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展”3次,进一步强化了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先后在第十八届、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挑战杯”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组大赛中荣获佳绩,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2项。拓展全领域的校地融合共建。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发动思政课教师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政策宣讲67次;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做文章,组织黄牛育种专家、木耳栽培专家分赴边境村开展科技助农;在文明建设上建新功,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乡村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马春雪
图片来源: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