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毫秒,都不够眨一次眼。
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制动产品的反应时间控制在150毫秒,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用了30年。
东光奥威是我省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专精特新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他们注重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吉林产业特色,正在成为引领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如何以微小体量,安稳处于全球竞争的“漩涡之中”,立于科技创新的“浪尖之上”?
连日来,记者走进我省专精特新企业,聚焦光圈、深入观察,洞悉其背后的“科创引擎”。
从危机到先机,看新动力从何而来
汽车在百公里时速制动情况下,每缩短50毫秒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就会减少1米。
市场上,一般制动产品的反应时间往往在300毫秒,只有国外几家公司能够把这一时间缩短。
市场竞争,质优者为王。这“电光火石”之间的比拼,产品高下立判。
于是,国外企业将订单拿到手软。即便他们的价格高,但仍赚得盆满钵满。反观国内企业,在剩余市场份额的竞争中陷入营销“内卷”。
“从300毫秒到150毫秒,这30年我们走得很艰辛。”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世强感慨万分。
不过,从最初受制于技术垄断,竞争只能靠关系、拼价格,到如今构建起独立的研发体系,吸引客户主动寻求合作,“这30年艰辛,值当”。
张世强说:“走出危机,抢住先机,实践里出真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995年,吉林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第一款铸铁飞轮总成与齿圈产品正式出炉,盘活了已经岌岌可危的企业。
然而,好景不长,技术变革悄然而至。以铸铁飞轮为代表的传统飞轮产品已成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成为行业新宠的双质量飞轮。
产品销售越来越难,企业再次陷入危机。
抱残守缺,只会坐吃山空。2008年,吉林大华与吉林大学联手进行校企合作,针对双质量飞轮的研发理论与制造细节展开了艰苦探索。
一次次调研学习,一遍遍分析样件,上万次的装车测试……2019年,吉林大华的双质量飞轮产品成功实现批量生产,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垄断局面。
汽车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历经长期稳健发展,培育了一大批零部件生产厂商,其中不乏像东光奥威和吉林大华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
这些企业紧随产业步伐共同成长,凭借着多年来在各自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与突破创新,有了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坚实实力。
更为重要的是,核心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如同春风化雨,不仅让传统产业焕发崭新活力,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重构。在这一过程中,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应变到求变,看新赛道如何发力
2016年秋季里的一天,王学中呆呆地站在厂院里,望着停放的几台农机愣愣出神。本应是农用机销售旺季,但顾客总是看得多,买得少。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吉林天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新农业领域,生产中高端特色农机装备产品的企业。“我希望为东北地区秸秆高净离田、玉米免耕播种、机收减损提供技术性解决方案。”作为公司董事长,王学中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发展企业上。
然而,打捆机的核心部件D型打结器,一直被国外垄断,采购周期长,价格高且型号单一。“脖子被卡住,这口气一直不顺畅。”王学中说。
寻求突破还是安于现状?
其实,从成立时起,吉林天朗的基因里就融入了科技创新的元素,只是在这一部件的研发上,难度空前。
“再难也得上!”王学中说,“不求变,就是死路一条。”
一次次实验失败,一个个方案推翻重来,打捆机的自动缠网装置终于研发成功。结束了行业内依赖进口打结器的历史。到现在,凭借着技术和产品上的领先优势,吉林天朗在打捆机细分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已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提单产、增效率、降成本,现代化农机是新时代的助农实践。”王学中直言,“聚焦现代农业,吉林天朗赢得市场的唯一手段,就是勇于技术创新!”
当前,我省正以前瞻性的视野加速推进新产业布局,重构产业生态,激发发展活力与动力。要开辟这些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动能与新优势,其背后的根本驱动力,非科技创新莫属。
勇于“放手”发展当下,敢于“放眼”蓄势未来。在我省,专精特新企业正化身科技创新的“先锋队”,凭借自身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和卓越的创新力在更多前沿领域和新赛道积极布局,抢占先机。
从挑战到机遇,看产业创新何以进阶
“成了!”
1953年除夕,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实验工厂,一群人围在300立升大坩埚前,激动不已。
众人眼前,红光跃动,中国的第一埚光学玻璃出炉。
自那日起,中国之“眼”愈发锐利。
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等一系列“中国首个”相继在此诞生。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实验工厂是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如今,奥普光电依然奔跑在追光的路上。
“我们要做的是对中国光电类企业进行有效技术支撑,打破技术垄断。”奥普光电总经理赵嵩身上有种不服输的干劲。
工业相机被誉为“工业生产的眼睛”。国外行业发展十分成熟,国内却一直无法生产。
面对又一项“中国首个”的挑战,奥普光电欣然应战,拉上参股公司长光辰芯一起干。
不负众望,2022年首款国产工业相机研发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全部零件国产化替代。
“打破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看似是熟悉的“情节”再现,实则却隐含着巨大的不同。
针对一款全新产品进行攻关并实现生产,这要求企业具备研发、设计、加工、装调、测试等全流程技术,而这背后是奥普光电强大的横向、纵向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实现能力。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积累技术成果,扩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着力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坚持科技、产业、教育、人才一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专精特新企业既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推动力量。
从不同专精特新企业看,这一作用更为明显。
长春人民药业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东光奥威拥有发明专利12个,能够按用户要求进行设计和加工;长春禹衡光学专注于位移传感器的研发与生产,主持或参与制定了21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主导产品光栅编码器市场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学研”协同、积累专利资产、主导行业发展……这一系列成果彰显的是吉林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吉林高质量发展后劲更足的底蕴所在。
本报记者 王旭 邱国强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