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用生命作答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董蕾 3959894
东北抗联:用生命作答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董蕾 395989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新闻

东北抗联:用生命作答

2025-07-04 12:56      来源: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序言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新华网推出大型行进式融媒体报道

  “重访抗战地标”

  第一站,走进吉林

  走进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与成长的土地

  回溯时间深处的历史

  触摸山河镌刻下的民族记忆

640.webp.jpg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东北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中坚力量。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微信截图_20250704130531.png

  敌我悬殊,是战是降?

  孤悬敌后,何以支撑?

  绝境之下,怎样取胜?

  这支队伍

  用鲜血和生命作出回答

640.webp (1).jpg

  孤悬敌后14年,3万东北抗日联军,牵制70多万日伪精锐部队。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战,以信念的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迅速沦陷

  危难之际

  中共满洲省委庄严宣告: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争取东北人民的解放。

  一大批共产党人怀着这样的信念与初心

  深入抗日救亡第一线

  杨靖宇

  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640.webp (2).jpg

杨靖宇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

  更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

  他1927年入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

  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秋

  当磐石的抗日武装斗争遇到困难时

  受中共满洲省委指派

  杨靖宇来到吉林磐石,指导革命

640.webp (3).jpg

油画:杨靖宇提出“灯芯”理论。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杨靖宇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

  他有一条著名的战斗原则:

  “对群众有伤害的战斗不打”

  每次歼灭了敌人,缴获了物资

  他都会分给当地百姓一部分

  他还以油灯为喻

  要求游击队密切联系群众

  开展武装斗争

  “游击队是灯芯,群众是灯油,

  灯芯离开油还能亮吗?”

  正是基于“植根于民为人民”的信念

  在磐石的游击队才能够

  在距离中心城区仅20公里的红石砬子山

  依靠群众的掩护与参与

  建立医院、被服厂、报社等机构

  发展壮大武装力量

640.webp (4).jpg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红军被服厂遗址。新华社 姜明明摄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

  组建了在东北地区直接领导的

  第一支抗日武装队伍

  创建了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最早探索和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吉林磐石

  成为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与成长的摇篮


640.webp (5).jpg

图为南满游击队创建地——磐石红石砬子山。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1937年下半年开始

  东北抗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

  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

  陷入了极端艰难的境遇

  面对“上苏联”和“上长白山猫起来”的建议

  杨靖宇说

  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群众怎么办?老百姓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对抗日复国失去希望了。

  面对敌人的诱降

  杨靖宇说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绝境之下

  杨靖宇和他带领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

  依然忠诚于党的使命与誓言:

  “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

  同患难,共生死”

640.webp (6).jpg

日军遗留的杨靖宇殉国前百日战斗相关档案。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他们在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

  饿着肚子与数十倍的敌人周旋

  在生命的最后100余天

  与日伪军警至少发生了47次战斗

  从以100敌1000时,依然能取得胜利

  到敌军屡次出动飞机部队进行围剿堵截

  直至在叛徒的出卖下

  逐渐兵尽粮绝

  ......

  在敌军遗留资料的缝隙与碎片记录中

  我们依旧能够被

  杨靖宇和他带领的东北抗联战士们

  高超的作战能力

  和强烈的战斗意志所震撼

640.webp (7).jpg

杨靖宇最后战斗画像。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1940年2月18日

  杨靖宇身边最后两名战士牺牲

  他独自一人,坚持与日伪军周旋

  2月23日,因叛徒告密

  杨靖宇将军的踪迹

  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

  被发现

  当日16时30分

  杨靖宇将军被日伪军包围

  敌人屡次劝降,均遭他严词拒绝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也始终保持战斗的姿态

  依托着一棵大树

  双手持枪,持续向敌人射击

  直至被机枪子弹击中胸部

  年仅35岁的杨靖宇将军

  壮烈殉国

640.webp (8).jpg

杨靖宇殉国地“常青亭”。新华网 邵守志摄

  敌人不解

  究竟是什么力量

  让杨靖宇将军在兵尽粮绝数天后

  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

  于是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

  却震惊地发现:

  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

  只有一团团枯草、树皮和棉絮

  ......

  派兵围剿杨靖宇的

  时任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

  大为震撼

  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适宜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640.webp (9).jpg

杨靖宇雕塑。新华网 邵守志摄

  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坚定信念

  比尖兵利刃

  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用生命铸就的丰碑

  永不屈服的铁血军人

  绝不只有杨靖宇

640.webp (10).jpg

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内

  祭奠着5位东北抗联的“断头将领”

  杨靖宇、陈翰章、汪亚臣、魏拯民、赵尚志

  日伪军警把他们的遗首割下来

  拍成照片,到处散布

  妄图用来防止和镇压人民的反抗

  但这一切只是徒劳

640.webp (11).jpg

  杨靖宇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唱出了抗联将士们永不屈服坚持战斗的理由:“夺回来所失的我祖国,解放那牛马亡国奴生活”。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抗联战士们

  高呼着将军们的名字

  唱着他们写下的气壮山河的战歌

  一直战斗

  一往无前

  将军们永不屈服的精神

  成为鼓舞人们

  寻求民族解放的巨大力量

640.webp (12).jpg

杨靖宇殉国地纪念碑。新华网 邵守志摄

  绝不屈服

  并不只是面对生死的那一瞬间

  还有14年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面对极端艰苦环境的严酷考验

  记者穆青

  曾描述过东北抗联的艰苦处境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没有一支是超过东北抗联的。

640.webp (13).jpg

东北抗联战士爬冰卧雪场景复原。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在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

  朔风凛冽、滴水成冰

  战士们被迫以树皮、棉絮

  甚至煮食靰鞡鞋充饥

  为了避免引来敌人

  躲在山里露天爬冰卧雪的战士们

  连火都不敢生

  即便有时候有条件藏身于“地窨子”

  很多人的耳、鼻、手、脚还是被冻掉了

  冻伤甚至截肢成为抗联战士们

  最普通不过的烙印

  ......

640.webp (14).jpg

红石砬子山抗日根据地“地窨子”原址复原物。新华网 张桢摄

  夏天的山林

  依然充斥着致命的威胁

  成团的蚊蝇、咬住就不松口的毒蛇

  还有莫名袭来的瘟疫

  都有可能夺去战士们的生命

640.webp (15).jpg

  刚进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记者就被这条毒蛇“野鸡脖子”尾随。采访过程中,还有蛇爬上了摄像机的三脚架。新华网 赵石乐摄

  日伪军强化“集团部落”切断抗联与群众联系

  药物供应存在极大困难

  一些生性刚强的战士

  练就了“刮骨疗毒”的意志

  开国少将王明贵也曾是抗联的战士

  当时,他腿部中弹

  便硬是自己用剃头刀划开伤口

  拔出卡在骨缝里的弹头

640.webp (16).jpg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中的“手术台”遗址。根据地条件艰苦,平整的石头块,就是战士们治疗枪伤、骨伤的手术台。新华网 高民辉摄

  翻开抗联将士们的回忆录

  许多章节更是不忍卒读:

  “50多天没有吃粮食”

  “百日未见油星、盐巴”

  “拧开子弹取火药消炎开刀”

  “为避免烧火暴露,冬天在雪地里只能抱在一起取暖。睡觉时哨兵半小时就要叫醒,否则会冻死”

640.webp (17).jpg

刻有“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标语的树干。来源:《周保中将军和他的抗联战友》

  就在这吞噬战士们生命的密林深处

  “宣传树”上刀刻的字迹

  阐明了抗联将士们

  甘愿克服一切困难、付出一切代价的原因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

  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

  动情地写道

  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他们全是为我们大中华民族的被日寇作了奴役的同胞。

  永远的东北抗联精神

  有这样一组数字

  见证着这段苦难辉煌

640.webp (18).jpg

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内的烈士名录。新华网 邵守志摄

  14年的浴血奋战

  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慷慨赴死

  部队所存不足十之一二

  据不完全统计

  东北抗联战死沙场的

  师级以上干部就超80余位

  其中,军级以上将领30余位

  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

  而是一个个用生命伫立的丰碑

640.webp (19).jpg

杨靖宇烈士陵园雕塑。新华网蔡梦晓 摄

  如果说

  杨靖宇胃中的棉絮树皮

  赵尚志单目失明依然策马冲锋的身影

  陈翰章被敌人挖去双眼

  还依然高呼“死也不当亡国奴”的话语

  是有关“英雄气概”的磅礴注脚

  那么女战士们的英勇

  同样气壮山河

  赵一曼面对严刑拷打始终不透露党的机密

  冷云等8位抗联女战士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

  誓不投降,英勇投江

  ......

640.webp (20).jpg

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还有“少年铁血队”“少年营”的“娃娃兵”们

  他们最大的18岁,最小的14岁

  拿起简陋得甚至有些像“玩具”的冷兵器

  坚决地刺向敌人的心脏

  ......

640.webp (21).jpg

少年营作战使用的扎枪头。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更有那许许多多的抗联战士

  甚至没能留下自己的姓名

  他们,一批又一批

  前赴后继

  血战到底

  烽烟已远,英魂永萦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

  从未磨灭

  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

  从未中断

  东北抗联精神

  是第一批

  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党中央确定其内涵表述为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走进历史

  也是走向未来

  来源:新华网

初审: 董蕾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