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非晚霞满天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张昕莹 20352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桑榆非晚霞满天

——追忆伊通县小孤山镇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葛振民

2016-04-24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关爱,根植每个细胞

张岗村的吴政军、吴艳玲这对孤儿兄妹,是葛振民永远的牵挂。吴政军原本是个弃婴,出生后被养父吴志忠抱养。当他5岁时,养母又生了个女儿,取名吴艳玲。妹妹8个月时,母亲不幸病故,5岁时,父亲因意外事故身亡,从此,他俩成了一对相依为命的孤儿。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葛振民成了他俩的义务监护人,只记得葛振民为了这对兄妹忙前忙后没个停歇。除了和张岗村联系帮助解决兄妹俩的困难,葛振民还积极动员各单位开展献爱心活动,为孤儿兄妹捐款、捐物。1999年,吴政军考入了伊通一中,苦于没钱,不能按时报到。葛振民多次协调有关部门,联系解决了吴政军入学费用问题。在他入学那天,葛振民和镇长王胜奇亲自把他送到一中,并给他买了新衣服、被褥等生活和学习用品。吴政军刻苦学习3年,考入了吉林大学通信工程系。现在,吴政军已成为一名正连级的青年军官,站在祖国的边防前沿,保卫着祖国神圣领土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吴艳玲现在已经成家,生活幸福美满。爱,这条长线把葛振民和两个孤儿紧紧地连在一起。

2012年,葛振民无意间了解到张岗子小学三年级学生孟桂雪父母均有残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春天家中又失了一场大火,烧毁了房子和所有物品,家里生活雪上加霜,孟桂雪可能再也无法上学。得知这一情况后,葛振民多次协调学校和民政等相关部门,只为这个孩子能重新返回校园。从镇上到孟桂雪家,葛振民骑电动车要走上40分钟,赶上下雨天,时间就要更长,可这条路葛振民不知走了多少次,给孩子送去学习用品,和孩子谈心……

几年来,特困生冯美哲、张小焕、李素洁、黄丹,病残学生陈敬波等30余名学生,都是通过葛振民倡导的各种捐助活动,解决了学习、生活费用,累计达5万余元。

奉献,一生没有终点

关爱下一代,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未来。为了使广大返乡初高中毕业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葛振民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返乡青年提供各种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各方面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每当遇到返乡的青年,葛振民总会主动和他们聊一聊,帮他们分析当前形势,给他们创业提点建议。

小孤山镇街西村的刘洪启1995年外出打工,2007年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在他创业过程中,葛振民没少给他出主意。后来,刘洪启当上了小孤山镇街西村支部书记,在他眼中,葛振民从没有闲着的时候,哪怕在病中。“葛老师经常到各村,搞调查、搞研究,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还要把好做法进行推广。即使后来他生病了,依然如故。”

2013年,葛振民被诊断出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服药吃不下饭,可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工作着。病重期间还回到村里和学校,去调查一些孩子的辍学原因以及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葛振民还带病抓育苗基地建设,帮助更多的青年走上致富路。这片占地4公顷、被葛振民记挂的“青年林”,再没有葛振民起早贪黑的身影,却有10多万株苗木迎着太阳,吐露芬芳。

“葛老师口碑特别好,没有人能说出来个不字。”小孤山镇党委组织委员王久昌用“有求必应”回忆起和葛振民一起共事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无论是分内的事还是分外的事,葛老师都是有求必应。用农村话儿来说就是一头‘老黄牛’,永远不知道累。”站在张岗村农家书屋的书架旁,张岗村村支部书记郝亚贵脑海中浮现着葛振民操持着捐书的身影。“葛老师说的少,但做的多,葛老师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组合成了最美的感人乐章。

葛振民走了,他的品格,如同巨浪,荡涤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的精神,如同清流,灌溉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记者 傅多强 粘青 刘巍

首页 上一页 12下一页尾页
责任编辑: 张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