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飘过,荷包彩线登场,端午节要来了。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传统民俗节日里,人们通常会吃粽子、佩戴香包、五彩线,挂艾草迎接端午节。
然而,在钢筋混凝土装扮的城市里,在工业文明踏步来袭的今天,这一切正发生改变。
8日,中国吉林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传统的端午民俗文化,如今正被部分年轻人遗忘,同样,街边商家售卖的节庆商品,也因买家不旺,静静躺在那里。
传统遭遇现代,端午民俗怎么了?怎样才能传承和延续?
卖不动的端午节民俗商品
销售遇冷
头顶烈日卖不出一碗冷面钱
快过节了,五彩线、小扫帚便宜了,1元钱一根……正午,太阳炙烤着大地。
自由大路与东环城路交会处,小兰使劲全力,吆喝着待售的商品。
没有摊床,只有货架。她的木条货架上,五彩线等端午节庆商品,挂得满满。
不过,卖力的吆喝,并未给她带来好运,整整一个中午,稀稀拉拉的买家,为其贡献的销售额,买不来对面小饭店中每碗售价10元冰镇冷面。
“卖端午商品,也有几年时间了,现在来看,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上了年纪的,还能到过来看看,年轻人再喊人家都不瞅你。”小兰说,今年的销售特别差,卖了差不多一个星期了,本钱都没卖出来,去年虽说也不好,就那样,每天也有百八十元的纯收入。
如果再往前推推,退回到5年前,出摊一上午,这点商品就能折腾个光。
说道这里,她略显无奈,眼神中透露着迷茫。
她的生意有多糟糕?
中国吉林网记者观察发现,小兰口中生意不好,真实可见,在采访后的30分钟内,往来的路人中,只有一人购买两根五彩线,成交额仅有2元。
实际上,和小兰销售遇阻类似,从事端午节节庆商品批发的商家们,也在抱怨需求不旺事实。
“白扯了今年,年年来取货的商家,压根就不来了,要知道今年出货价格比往年下降了10%,可就是这样,生意还是不好。”本地批发商李淑英坦言,荷包、五彩线传统货,出货量不到库存三分之一,以往节前带着销售的艾蒿,今年一捆都没进。
谈及,需求不旺的原因。
李淑英表示,看重端午节民俗,现在都是中年人或是老年人,但消费能力有限,最具消费力的80、90后,明显需求不强,这才是销售不佳的主因,他们对民俗文化认识很淡,多数人的节日概念,就是小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