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国际会展中心
长春站北站口
随着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交通流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普遍成为焦点问题。路网不畅、设施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行车难、停车难、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突显,对城市交通管理造成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这个“堵”字,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削弱经济活力的瓶颈之一。
近日,吉林日报记者采用自驾、公交、轻轨、出租车以及自行车等5种方式,对长春市早高峰时段进行了出行体验。体验的路段起点为长春国际会展中心,终点为长春站北站口。本次体验受路段和时间所限,虽不足以说明长春市整体的交通状况,但体验中的各种细节确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自驾用时46分钟:基本顺畅 时间最短
体验记者 孙寰宇
记者7点10分从会展中心酒店门前驾车驶往长春站北口。根据某电子地图推荐,记者选择了南部快速路——亚泰大街快速路一线。从进入驾驶室到踏入长春站北口售票大厅,全程耗时46分钟。
7点10分,南部快速路早高峰初起,车流量较大,但却并不拥堵。记者从会展中心驶入南部快速路,到亚泰大街之上仅用了5分钟左右。然而,当驶入亚泰大街时,才真正迎来了“早高峰”,车流行驶缓慢,记者仅能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行驶。在即将经过南湖大路时,交警在此处实行交通“截流”,记者“侥幸”通过。由于交警的“截流”分批放行,在南湖大路到解放大路之间,路况“一马平川”,车辆行驶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70公里。
南湖大路到解放大路之间虽然行驶顺畅,但记者也发现不少问题。一个问题是,这一路段有不少车辆超速行驶,记者按照每小时70公里速度行驶,但以绝对速度超过记者的车辆不在少数,速度应在每小时80至100公里之间,明显超速了。另一个问题是,路面常出现穿越快速路的行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在限速每小时80公里的亚泰大街快速路上,横穿马路对行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经过此路段的司机应该多多注意。
7点35分,记者驶出亚泰大街快速路,由于没有明显指示火车站方向的标识,记者走错路线。经咨询路人后,记者绕行不到1公里,驶入北部快速路,旋即驶入九台路,在经历短暂的堵车后,记者进入铁北二路(即长春站北口的站前马路)。长春站的地下停车场标识非常明显,记者进入铁北二路后,立即进入长春站北口的地下停车场。此时为7点53分。从地下停车场进入长春站北口售票厅,标识明显,距离较近,步行仅需3分钟。地下停车场收费为每小时5元,每超过半小时增加一元,所以出远门的市民就不宜开车来火车站了。接送亲友则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此次行程共经历红绿信号灯4个,行驶历程为15.7公里,基本顺畅。
体验手记:本次早高峰驾车体验,从会展中心到长春站北口耗时46分钟,基本顺畅,仅在亚泰大街与南湖大路、自由大路、解放大路处遇到堵车。据某知名地图软件显示,按照南部快速路——亚泰大街——铁北二路的路线,平时驾车前往只需要23分钟左右。这说明长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明显。
在体验期间,几乎在每一个堵车的路口都会见到交警的身影,正是他们的努力,使这些路段“拥”而不“堵”。为他们点赞!
然而,并非所有情况都令人满意。记者感受最明显的就是在快速路个别路段,发现有路人横穿快速路。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另外,在快速路上超速、不打灯变线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是非常危险的。
公交车用时1小时42分钟:乘车便利 拥堵耗时
体验记者 杨悦
7点10分,记者从长春会展中心2号门出发,步行两分钟后到达160路公交车会展中心站点,正值早高峰,记者留意了一下,在此候车的有11人之多。两分钟后,公交车进站,记者在车下看车上已没有座位,随后和其他乘客一起上了车。在卫星路行驶一路基本顺畅,没有遇到堵车现象,每到一站都有人上车,没有乘客下车,车厢内略显拥挤,但可以接受。
7点25分,车辆拐入亚泰大街。5分钟后行驶到净水厂附近时,遇到快速路出口,车辆开始拥堵,车流量大,车行缓慢,有几分钟车辆都处于静止状态。从净水厂站到磐石路站,短短一站地的距离,用时20分钟。
7点55分,车辆拐上自由大路,体育场站下车乘客较多,之前几乎每站只有乘客上车。8点整,车辆在快到动植物公园站时又遭堵车,车流量很大,车行极其缓慢,不时有车临时变换车道,使得公交车不得不急刹车,加之气温不断升高,记者开始浑身冒汗,许多着急上班的乘客也不时看表,情绪跟着焦躁起来。这一站到下一站学人书店也耗费了20分钟,学人书店下车的人很多,记者坐下后车厢内还有不少空位。
8点25分,车辆到达人民广场站,人民大街段和人民广场环路行驶都很顺畅。
8点38分,车辆到达终点站长春站,从会展中心站到此,用时1小时24分钟。记者在下车前和邻座的市民张女士聊了一会,张女士是从农博园站上车,到长春站下车,“我在站前一家商场上班,每天都坐160路,农博园站上车一般都有座,到火车站南口我觉得坐160路还是比轻轨划算,我划公交卡单程才1.6元。但如果是到北口,轻轨直达且快速,应该比公交更有优势。”
下车后,记者直奔长春站南北通道,4分钟后到达通道,过通道用了10分钟。8点52分,记者到达长春站北站售票口,与其他几路记者会合,全程用时1小时42分。
体验手记:记者此次乘坐160路历经26站、21个信号灯,在净水厂站和动植物公园站时明显堵车,其他路段车行顺畅,花费1.6元。公交车作为公共交通的代表,由于站点较多,不能走快速路等原因,时效性和乘车舒适性方面固然不如私家车和出租车,但经济性突出。相较轻轨而言,公交车线路四通八达,站点设置广泛、乘车便利是当下出行目前最大优势。
然而,本次体验在两个路段堵车各20分钟,成为此次体验最大的诟病。亚泰大街由北向南方向临近东南湖大路处,有一快速路出口,加之桥下路窄车多,导致拥堵。而动植物公园附近由于临近桂林路繁华路段,车流量大在情理之中,而许多车辆随意变道,不按线行驶也加重了这里的堵车现象。
出租车用时58分钟:乘坐省心 花费较高
体验记者 聂芳芳
7点10分,记者站在会展中心大饭店门口打车。第一辆出租车由于有乘客并且不顺路并没有搭乘成功。7点12分,记者成功搭乘了一辆空车。考虑到出行方式对比,本次出租车线路没有选择快速路。
出租车沿着会展大街一路向北行驶,开始并没有出现拥堵情况。7点22分路过乐群街水果蔬菜批发市场时,车流量明显增多,在公平路与乐群街交会的红绿灯处等候近3分钟。通过这段路后,车流量相对较少,但一路上也是走走停停,出租车平均速度20至30公里每小时。
7点35分,出租车进入荣光路,行驶5分钟后驶入远达大街,很快就进入了河东路。又经过了4分钟,出租车右转进入北十条。从远达大街一路行驶过来,道路宽阔,行驶速度明显加快,出租车平均速度达到了每小时40公里。
7点55分,出租车驶入铁北二路,8点03分到达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记者从7点12分坐上车到8点03下车,车上行程一共55分钟。步行3分钟后,记者于8点06分到达长春北站。
一路上,由于司机怕堵车耽误时间,路途避开了长春大街、亚泰大街、东广场等较为堵车的路线,全程一共行驶12.8公里,大概20个红绿灯,考虑堵车和等灯时间,等候时间一共为19分钟,算上燃油附加费,全程花费31元。除了花费较高,整个体验过程中,记者乘车十分舒服,车上有空调,一路上可以听音乐,放松心情。
体验手记:选择打车出行,最重要的是省心。乘客不用担心找不到路,出租车司机对路况、地形十分熟悉,可以灵活选择路线。同时,打车出行舒适度较高,没有挤车、换乘等不利因素,且步行时间短,可直接到达目的地。然而,与其它几种出行方式相比,打车的不足之处一是成本较高,二是在早高峰时段并不好打车。需要提示的一点是,如果自身有行李,注重舒适度的乘客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出行。
轻轨用时1小时8分钟:远离拥堵 平稳准时
体验记者 孟歆迪
早7点10分,记者从会展中心大酒店正门口出发,等候30秒红灯后,穿越马路到达会展中心轻轨站,花3元钱购得会展中心站——长春站轻轨票一张,接受工作人员安检,刷票进站。
7点13分到达轻轨站站台。记者一进入站台就看见提示牌显示着下趟列车将在3分钟后到站,这个时候站台上已经等候了很多市民,记者数了一下大约超过30人。
7点16分轻轨准时入站,记者上车后发现已经没有空座,站立的空间相对充裕。但是抵达临河街站时,车厢内已被人群充满,门口位置乘客更是密集,本想换乘四号线的记者已挪蹭到了门口,却因为涌入车辆的人流没能成功下车。万幸的是3号线也可以到达长春站,只是耗时要更长一些。这里提醒大家,在早高峰期下轻轨时一定要打出提前量。接着记者遵循多年乘坐轻轨的经验离开了“重灾区”,没有选择门口的位置,而是直接站在了座位中间的过道上。这个地方既有扶手又相对宽松,能等到空座位的可能性更大,同时还可以避免影响其他乘客上下车。卫星广场和硅谷大街两站下车人数较多,记者在硅谷大街站成功获得了一个座位后,观察了一下其他乘车的乘客,可能由于轻轨的行驶相对较稳,车上的乘客多在玩手机和观看窗外风景,甚至有的乘客连扶手都没有抓,这里提醒广大旅客,这种行为很不安全。
8点08分,轻轨抵达长春站,行驶用时52分钟。再步行10分钟走出站台,通过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于8点18分抵达火车站北站口售票处门口。
体验手记:轻轨是高峰期的救星,如果我们算好时间,就可以享受到远离由于堵车而迟到的“准点”生活。同时,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它同时具备着环保、平稳、迅速等特点。如今进站口还有安全检查措施,所以可以说是市内公共交通中安全措施最为全面的交通工具。但是在高峰时段,轻轨线路乘车人员较多,车厢内拥挤,上下车需要打出提前量。同时乘坐时要清楚站台等候车辆的行驶方向以及换乘地点。
自行车用时1小时:成本最低 注意安全
体验记者 赵广欣
与其他几路记者同时从会展中心大酒店出发,记者沿会展大街、东南湖大路、仙台大街一路骑行。起始阶段体力充沛,早高峰初时车辆较少,加之清风掠过,甚是惬意舒爽。至仙台大街与自由大路交会处,4.4公里仅耗时14分钟,且不感疲惫。此时记者不禁感叹:若是短途,这个时段骑车出行还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这种舒适的境况在进入东盛大街和吉林大路路段后发生逆转。一是由于车辆增多,骑行时需要随时注意前后的路况,尤其是在经过公交站点时,公交车辆进出泊位,乘客上下穿梭,记者都需注意避让。二则自行车道狭窄,且时常被各种车辆挤占,有时不得不暂停等待。记者眼见身前有一电单车,看情形是父亲送女儿上学,被一辆公交车挤向路边,父女在车辆与道路基石间仅有不到一米空隙间勉强容身。另外,本来骑行时有风扑面尚觉丝丝凉意,一停下来,汽车的尾气和伏天的闷热一齐袭上全身,记者立马汗如雨下。
在吉林大路长春大桥路段,上述情形尤甚。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被各式中小型车辆挤在一边,通行甚不顺畅。待过了长春大桥,记者骑行8.4公里,时间总计34分钟。
过长春大桥,沿亚泰大街一路向北,路况渐好,但机动车辆挤占自行车道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记者此时已略感疲惫,浑身上下已是汗水淋漓。不过,好胜心驱使,心想总不能落个倒数第一,于是奋力骑行。
待从铁北二路至长春站北站广场边缘,终点就在眼前,却找不到合适的停放地点,最终绕至北站口西侧,见路口僻静处有几辆自行车停放,才算安置妥当。
步行至北站口,与其他几路记者会合时,感觉大腿酸软,一看时间,8点10分,正好耗时一小时。
体验手记:自行车出行不受固定路线限制,可以远离交通拥堵困扰,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不过,从本次体验来看,自行车道经常被占用这一现象为自行车出行增加了危险因素。再则自行车不适合远距离出行,且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