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第14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周思含 222292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9月10日是第14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现在大学生为啥自杀率这么高?

2016-09-09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9月10日是教师节,许多人不知道它还是另外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是第14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宣传的主题是“伸出援手,挽救生命”。

  9日下午,长春市心理医院5楼多功能厅举行了第十一期心理社会大讲堂,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郑晓华这期讲的内容就围绕两个字:自杀。

  大学生列为自杀危险性较高的人群

  中国人自杀的死亡率有多高?

  郑晓华提供了一组数据:1995年-1999年中国最重要的死因排序,全人口按死亡率高低的排序依次是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和慢性肺气肿、肝癌、肺炎和自杀。自杀排在了第五位。

  而针对15—34岁的人群,同样按死亡率高低进行排序分别是:自杀、交通事故、意外溺水、肝癌和他杀。自杀居首。

  据他介绍,在1999年北京召开的WHO/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卫生部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年自杀率为22.2/10万。

  而从社会阶层和职业状况来看,社会底层者自杀率最高,其次为社会高阶层,自杀率最低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层。

  据他介绍,从事音乐、司法、律师、保险业的人员自杀率比较高。另外,大学生也被列为自杀危险性较高的人群。有统计表明,自杀是我国大中学生仅次于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因素。

  社会化过程的缺失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刚刚就在不久前,长春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因遭遇电信诈骗被骗去5000元学费,最后选择了自杀,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讲座之后,有媒体记者提到这件事。“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这么脆弱?”

  郑晓华解释说,现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社会化过程的缺失。

  什么是社会化过程的缺失?郑晓华表示,就是孩子的成长缺少在社会上历练。“比如,孩子们本来应该自己选择怎么上学放学,但现在许多是靠家长开车送的。有的孩子每天吃什么不知道,下雨该不该带伞也不知道,一切都是家长代办,这就等于把孩子社会化过程即历练的机会给剥夺了。一方面确实有的父母过度呵护,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的社会过度强调学习和成绩,而孩子和家长的精力又很有限,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其他方面自然就会被忽略了。西方一些国家孩子14岁之前注重人格和社会化培养,而在我们国家则是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这就是我们与西方的一个很大的差别。”

  而大学生的年龄段处于十八九岁,人格开始形成了,很多要按自己的主意行事,有自己的判断。但社会化的过程又是缺失的,因此可能会有一些茫然,一旦有失误,加上有外界的诋毁,他就容易产生自我的诋毁。而上了大学之后,父母不再那么密切的陪伴,如果周围关系再处不好,很可能想不开。

  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据郑晓华介绍,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一些大学新生还会产生一些适应障碍,另外有些学生还会有一些躯体方面的症状,一遇到难以面对的事,就会出现头疼,恶心,肚子疼等。

  据介绍,抑郁障碍是和自杀最为密切的精神疾患,绝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死亡前有抑郁症状的存在,其中60%的患者可被诊断为抑郁症。近年国外随访研究发现,约有35%-40%的抑郁障碍患者会在5-10年内因各种原因死亡,其中自杀约占其中的30%-40%。

  令大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和因素又有哪些呢?

  一方面,不少学生上大学前把大学想象得很美好,为了考大学那么拼,但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对学业没有兴趣,很失望。还有一些原来在高中拔尖的学生,现在不拨尖了,内心也会很焦虑。

  而上了大学之后,许多学生会面临一些之前没有面对过的事情,这些砝码全加在一起,个体会承受不住。

  专家建议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联络体系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我们国家要求所有高校都要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有专门的办公场地,专门的设施和专门的老师,老师每年都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保障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实际上,只有一部分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

  据了解,一些师范类院校因为有心理系,相应的师资力量强,人员的构成和组织会好一些,而工科院校和职业技能院校略差一点。另一个因素也跟学校规模有关,规模大的院校有实力进行这方面的投入。而做得好的一些学校在大学生一入学时就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郑晓华建议,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应该要求学校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他建议应该建立高校之间的联络体系,比如有的省份建立高校心理健康协会,由教育厅和卫计委共同牵头成立,通过这一组织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起来,定期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实施并实施监督检查。

  相关链接——自杀的临床表现

  1、抑郁心境:忧伤、悲观、绝望、病人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以至不能自拔。

  2、丧失兴趣:病人丧失对既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体验不出天伦之乐,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3、精力丧失:无任何原因主观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洗盥、衣着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

  4、自我评价过底:病人往往过份贬低自己的能力,才智,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

  5、精神运动迟滞:注意困难、记忆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联想困难、行动迟缓,有些病人则表现为不安、焦虑、紧张和和激越。

  6、消极悲观: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以死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观念和行为。

  7、躯体和生物学症状: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性功能低下和心境昼夜波动等生物学症状。

  中国吉林网记者  艾灵

责任编辑: 周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