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网调查:“海淘”药品热销的背后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周思含 227730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吉网调查:“海淘”药品热销的背后

2016-12-0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如今,国内消费者购买力在不断提高。随着网络购物渠道的日益便捷,海外购物热潮在一波波兴起,“海淘”药品也成了健康消费领域的新现象。

  中国是一个制药大国,制药企业有五六千家,却还有那么多人不远万里跨国购药,这着实是一种令国人尴尬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怎样的问题?近日,中国吉林网的记者采访了省内几位医药领域内的专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海淘主要通过旅游购买、托人境外购买、网络代购

  日本、德国、泰国、印度药品受追捧

  长春市民孔先生的女儿在日本工作后定居,退休后,孔先生经常去日本看女儿,每次都要帮助一些亲戚带一些药品回来,主要是一些感冒药、咳嗽药、退热贴、消炎镇痛剂、湿疹、各种膏药、维生素等。

  而女儿每次回国出差或探亲,行李箱中基本也是被各种药品和保健品填满了。“主要都是受亲友的委托,因为毕竟是药物,另外也受到海关方面的限制,因此关系不太近的亲友我们一般不给带。”

  孔先生说,他也了解一些亲友们的想法。“他们总认为境外有些药品在工艺流程、质量的控制方面要更严格一些,用起来更放心一些。”   

  长春市民刘先生的父亲去年被检查出了肺癌,一直在服用一种国外的抗癌药物。他一直都是委托在国外的同学从该国的药店买药,再给他快递过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海淘”族购买境外药品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旅游时购买、托在境外的家人、亲戚、朋友购买,也有一少部分人通过网络代购的方式来购买药品。他们购买的药品涉及日本、德国、新加坡、泰国、印度以及欧美国家。

  记者淘宝上搜索发现,不少日本、德国、泰国等国家药品卖得很火,足有二三百种,有的药品一个月销量达到上千件,包括儿童内服药、成人口服药片、外伤药水、药贴、膏药等。

  国内医药市场八成以上为仿制药

  70%国产仿制药药效与进口原研药存在差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人都表示之所以热衷“海淘”药品,是觉得成份纯正,分类详细,老少皆宜,在质量和疗效上有保证。

  那么,国产药到底是哪些出了问题?

  据了解,我国的化学药品市场多以仿制药为主,国内医药市场八成以上为仿制药。仿制药是指与商品名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仿制是制药产业中被允许的普遍做法。而获得专利的药品被称为“原研药”,在专利药品保护期到期后,其他国家和制药厂即可生产仿制药。医学界的共识是,仿制药在剂型、规格、给药途径、质量以及药效和适应症方面,都应与原研药等同。

  而据一位制药业内人士估计,70%以上的国产仿制药药效与进口原研药存在差异,有的药品甚至无效。

  长春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教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王之虹表示,目前一些人对国产药的质量不认同的想法也很正常。

  他表示,在制药方面三个环节很关键:一是要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国外一些大的药企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其中专家来自各大名校及科研院所,保证药品研发的高水平。二是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现在都讲‘精准医学’,药比任何商品都要‘精’,它的生产需要一流的设备,没有非常强的实力是做不了的。”王之虹说。三是要有强大的市场销售队伍。研发一个新药,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要投入巨额资金才能搞出一个新药,新药出来之后马上就要在全世界销售。所以,一个强大药业集团要在研发、生产、销售方面都具备很强的实力水平。

  他表示,目前,我国有医药生产企业有五六千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结果就造成药品质量不高。

  而我国的中药在全世界是“老大”,但是令人费解的事,也有不少人不远万里去国外去淘中药膏药。

  王之虹表示,中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确实有不少中药的疗效是非常好的,但也同样存在同质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就拿六味地黄丸来说,全国生产六味地黄丸的药企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存在着同样的品种质量差距很大的问题。而有些国家药企工艺水平抓得比较好,质量比较令人信赖。

  “我们下一步的医药改革就是调结构,转型升级,而最关键的还是抓质量。”

  据了解,在2007年以前,我国对药品的注册标准偏低,没有像很多国家一样,在批准仿制药时要求企业做生物等效性实验,将其参照原研药标准进行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价。

  今年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明确首批将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进行一致评价,这部分药品原则上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其中需要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应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国内进口新药审批过程最快需6年

  同样药品国内外价格差别惊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同刘先生一样,许多人“海淘”药品,是因为同为仿制药,在国内买价格很高。记者了解到,以抗癌药物特罗凯为例,目前在国内买要4000多元一盒,而在国外买很便宜,每盒只要几百元,可见差距有多大。

  而用于白血病治疗的格列卫国内的仿制药物3000多元,,而印度版格列卫一盒只需200多元。

  而我国进口专利药价格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较高的。进口格列卫在内地是2万多元一盒,在香港是1.7万-1.9万,在美国合人民币1.36万元一盒,在日本1.6万一盒 。

  而除了价格方面的因素外,有些新药效果很好,但在国内迟迟没有上市,这也是推动许多人“海淘”药品的原因。

  据了解,有些新药在国内上市较慢,主要跟药品审批制度有关。按照我国《药品管理法》,进口药品需要提出临床研究的申请,得到批准后进行3期临床试验,然后再报药监部门审批通过,拿到许可证后,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进入医院。而这个过程最快也需要6年时间。因此,有专家建议,当专利保护时间结束后,对仿制药的生产应开辟较快的审核通道,批准有资质有条件的企业生产。

  “海淘”药品也存在异常副作用

  国外药品不一定适合中国人

  省政协委员、吉林省通化长白山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振国表示,在这些“海淘”药品的人流中,也有一些人盲目地认为,认为只要是国外生产的就是好的。许多人总认为国内生产的药品副作用大,认为“海淘”药副作用小。其实,一些人对“海淘”的药品的副作用不够了解,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据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传统诊疗中心内科主任王旭时介绍,对于“海淘”的进口药品,由于普通消费者本身对药品成分、适应症、适用人群、疗效等各方面都不了解,如何使用或如何控制剂量,也存在问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药典,对于药品的工艺、药效、配方等都有自己的标准。国外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一定适合中国人。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艾灵   


责任编辑: 周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