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让孩子变“万元户”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压岁钱?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鞠华军 23218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春节让孩子变“万元户”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压岁钱?

2017-02-04 16:25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派压岁钱是春节习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行情也一路看涨。这个春节,想必不少孩子都变成了“万元户”,然而正当“小富翁们”欢呼雀跃之际,家长们不禁担忧起来,面对孩子要求对压岁钱有支配权该怎么办?这么一笔钱孩子会不会随意乱花?会不会学坏?

  春节让孩子成了“万元户”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孩子收到的压岁钱也是越来越多,很多孩子过一个春节就能成了“万元户”。

  长春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光给孩子就发掉了3000多元压岁钱,主要是发给自己和丈夫两边亲戚的孩子:“我一般包200元,关系好一些的就500元了,现在行情涨了,少了这个数感觉不好意思拿出手。”

  记者随机采访城区多位市民发现,春节孩子的压岁钱从数额上来看一般在2000至5000之间的比重最大,而如果是关系非常亲近的人,发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红包也不少见。

  杨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三岁,这个春节最大一笔压岁钱就来自双方的老人,“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自从有了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每年春节都一人给5000元,今年老人给孩子的压岁钱涨了,四位老人一人给了一万,光是这几个红包就4万元了。”杨女士说吗,这还不算最多的,她闺蜜的孩子收了一个3万元的红包,“是孩子爷爷给的,他爷爷是做生意的,年底有分红,除夕夜给家里成员每个人都发红包,给孙子、孙女的最多。”

  家长苦恼这笔钱咋处理好?

  收到压岁钱是欢天喜地的事儿,但家长在高兴、感谢之余,问题也跟着来了:这笔钱咋处理好呢?

  家长王女士讲述了自己的困扰:“孩子小的时候,对压岁钱还没有很强的欲望,但随着年龄增大,孩子主动提出了希望自己支配压岁钱。问题是,孩子只有十岁,一下子让她自己支配近万元的压岁钱,家长怎么可能放心呢?”

  “我小时候的压岁钱,基本都是全数上缴,拿来做家用。而现在只要稍微懂事,知道钱的概念的孩子,在压岁钱这事上格外要求主权。”徐先生是个“80”后,他告诉记者,孩子从7岁起,就不满于“由父母代管”,坚决不肯“充公”,而是希望自己有支配权。徐先生说,最后的方案是,先拿出其中一部分现金给孩子,用来买玩具、学习用品。剩下的大部分则是以孩子的名义开户单独存起来。

  徐先生开玩笑说:“儿子过年进账了1万多元,可我的支出也不小啊。亲戚之间的人情,有来有往嘛,别人给我小孩,我也要给人家小孩的呀!”

  可以适当培养孩子理财观

  压岁钱多了,怎么合理使用也成了一个大问题。如今父母再用过去那套“我替你保管”的套路,大一点儿的孩子根本就不吃这套了。

  “其实压岁钱并不难处理,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压岁钱其实能成为理财教育的良好契机。孩子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当中,花钱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社会锻炼。”吉大附中副校长王艳表示,爸妈们不妨抓住压岁钱的契机,让孩子自主管理这笔钱,而你们只要在一旁做指导,让孩子亲身参与和感受财富积累与花费的过程,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更主要的是,也可以让孩子能更信任父母。

  “孩子的金钱观主要源于父母,所以利用平时生活中的契机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十分重要,压岁钱就是个机会。压岁钱怎么用,不能光‘堵’不‘疏’。”王艳建议,压岁钱的管理使用可以分年龄段区分对待。比如:学龄前的孩童,家长可以明确告知“不可以”有购买行为。小学、初中阶段,家长的引导就很重要。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支配压岁钱,如把孩子的压岁钱分成几个类别,学习、娱乐、生活等,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向社会献爱心。还可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为孩子购买收藏品,如邮票、字画、纪念币等,既发展孩子的兴趣,又可以起到理财的目的。到了高中,家长可以尽量放手,只需保持“最底限的管理权”,然而也有少数学生把压岁钱用于通宵打游戏、买零食、挑高级玩具等,这个时候家长也一定要起到监督作用。

  多家银行推出专属借记卡

  从培养孩子理财这个角度来讲,储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记者调查了解到,年轻的家长对孩子财商启蒙的需求已引起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注,目前已有多家银行推出了儿童专属借记卡,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理财、记账、限额功能,当孩子异地求学时,还可提供转账汇款、代交学费等服务。

  还有家长把孩子的压岁钱投向了保险产品,为孩子的成长铺路。比如较受关注的教育金保险,在保费达到一定金额后,当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可分期将本金、保单约定利率收入、分红取出,相当于给孩子储备了一笔教育、创业、婚嫁启动资金。

  除了以上这些,家长也可以替孩子适量地购买一些基金,比如把春节收到的压岁钱,分成几个月每月定投一笔,既能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还能让孩子学习一些金融知识。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郭美佳

责任编辑: 鞠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