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以来,吉林省白城地区进入“烧烤”模式,30℃以上气温已成常态。而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白城工务段综合维修车间的焊轨工们,为了让暑运中旅客乘车体验更舒适,依旧在酷热的天气、滚烫的钢轨和上千摄氏度温度环境下辛勤工作。
7月30日上午8时,通让线太平川至长青间上行线124公里660米处封闭网外,综合维修车间10余名干部职工在路肩上搬运各种工具、机具和材料。虽然是多云天气,但闷热无比,运完一车的东西,职工们早已满头大汗。
9点40分,“天窗”修命令下达。职工们先是对焊口两端的钢轨进行除锈,保证砂质模具与钢轨间毫无缝隙。50℃的轨温,让除锈人员汗流浃背。然后,再进行钢轨对正,确保焊口处两侧钢轨上、下、左、右百分之百对接无错牙。
两名职工开始在焊轨处安装砂模,焊轨工区工长刘志手拿加热枪,站在距钢轨不足1米处,开始点火加热。
刘志被干部职工们称为“活标准”:从事焊轨工作15年,经他手焊接的钢轨接头达到4300多个,未出过任何差错。按照技术标准和规定,必须在4分钟内将钢轨加热到950至1000℃,而刘志基本都是在3分半左右完成加热过程。说着简单,操作起来很难,手法、经验、技巧无不要求熟练、老道。钢轨温度迅速升高,砂模口冲出来的热流,烤得刘志脸通红。为了确保焊接质量,他还要不时低头查看轨头的颜色,每看一次,都是“火辣辣”的炙烤,稍有不慎就会燎到眉毛、鬓角。
与此同时,其他职工正在准备焊药。当钢轨轨头颜色达到金黄时,表示预热结束,其他职工点燃焊剂,浇筑焊药。瞬间,一剂一药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最高温度达到3000℃左右,烤得职工们个个脸庞通红,他们不停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身上的衣服早已浸透,像水洗一样。
7分40秒,职工们开始推瘤作业,用推刀祛除钢轨上多余的铁水。随后,要完成300℃以上的热打磨和300℃以下的冷打磨。打磨结束,刘志迎着高温,使用一米直尺和多用塞尺精心测量,检验精磨质量。
11点40分,焊轨作业结束。
30℃的气温、50℃的轨温、3000℃的反应温度,为了确保暑期铁路运输安全畅通,让旅客乘车体验更美好,铁路焊轨工经受着高温“烤”验,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