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梁欢欢 311104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梁欢欢 311104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2020-04-18 12:28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祖祖辈辈住荒原,人背马驮行路难,易地搬迁政策好,扎根脱贫天地宽……”

  这是通榆县当地广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表达了当地人脱贫摘帽后的喜悦!

  通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全省两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截至2015年末,全县共有贫困村90个,贫困人口28746户54598人。

  如何去摘掉这戴了近30年的“国贫县”帽子?成了全县上下要共同面对的考验。

  通榆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变社区,图为边昭镇铁西村民在搬迁新区扭秧歌

新华镇强胜新区一角

  提到“摘帽”

  就不得不先说起这里的“陆家模式”

  陆家,指的是乌兰花镇陆家村,通俗点说,这里先行试行了易地扶贫整村搬迁项目,将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合起来,成功打造了“陆家模式”。

  “易地扶贫搬迁与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这是一条“新路”,更是一盘“下活”了的棋。

  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易地搬迁户,村民马晓红夫妻俩正在忙着搬家

  2017年元旦,200余户陆家村农户集体乔迁上楼,村民马晓红夫妻俩也是其中一员。站在新区的楼上,望着远处的家园旧址,他们的心里此起彼伏......

  过去的陆家村散趴趴坐落在一片瘠薄的土地上,村民居住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产业结构难以调整,人均实际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多元左右,光贫困户就有92户。经过反复论证选址,县里决定将全村搬迁至现在的新址。新址不仅交通便利,而且生态立地条件好,适宜发展各项产业,离镇里也近。

  如此大规模的搬迁,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困难也着实不少,说到底,还是要让村民们越过越好。

  在村民的家里,已全面使用电采暖方式供热,做到节能、环保;每家每户全部接入天然气,建成后可基本达到“无炊烟”标准;建立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彻底杜绝“污水靠蒸发”现象。

  在安置新区规划过程中,通榆县坚持高质量、严标准、注重生态和安全的工作原则,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型农村社区。将新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建设设施完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的村部、村级卫生室和村级文化娱乐广场,完善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

  好不好,老百姓说的算!

  “祖祖辈辈住荒原,人背马驮行路难,易地搬迁政策好,扎根脱贫天地宽……”这是村民叶朝贵当时即兴创作的顺口溜,来表达自家搬家上楼后的喜悦心情。

  “脚不沾泥,手不碰灰”,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儿”。

新华镇强胜新区文体广场

  生活环境好了,这些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易地搬迁后,农村二三产业得到了发展!

  陆家村抢抓了这个脱贫政策良好机遇。2016年底全村农户住进了新楼,农民群众坚定了对整村土地流转的信心。

  2016年3月,陆家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全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先行试点,以集中连片的35公顷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

  2017年2月,实现了整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耕地总面积1146公顷,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集体耕地股份化改造村。整村土地流转后,陆家村农户摆脱了土地细碎化经营的束缚,全村农户务工收入户均超过2.8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是2015年的3.1倍。贫困户张福仁一家纯收入4.5万元,农户陆振江一家纯收入12万元。

  而在2019年,陆家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73.4万元......

新华镇强胜新区全景

新华镇强胜新村卫生室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陆家模式”仅仅是通榆县脱贫摘帽工作中的一个缩影,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彻彻底底的“拔穷根”,接下来要怎么做?县里有了大规划!

  首先,通榆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光伏、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产业,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形成可持续、有保障的收入来源。

  同时,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

  抓好园区建设,投资3000万元,建设完成24个农机园区;投资8200万元,建设完成25个牧业小区306栋棚舍。依托通榆县近两年引进的吉运牛、牧原猪等重大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公司+农户+基地”、企业用工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新华镇强胜新村部

  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利用县乡劳务输出平台及扶贫包保单位资源,帮助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外出打工;鼓励本地个体工商户发展;依托安置区建设3个就业扶贫车间,边昭镇三村联建安置点、团结乡二村联建安置点、什花道乡襄平村安置点,截至目前,带动就业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8人。利用新区物业岗位安置贫困户就业。

  依托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电商综合服务站,推动农民电商产业链创业、就业及特色农产品销售。

  此外,为减轻村民上楼后经济负担,各村结合村集体收入情况,为本村贫困户统一减免一定的取暖费和物业费,并为每户搬迁村民预留约50平方米的菜园,切实节省日常生活开支.....

边昭镇昭福家园

  在通榆县,中国吉林网获得这样一组数据:

  目前,全县实现脱贫26406户48759人,出列贫困村90个,剩余贫困人口92户188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为0.075%。

  全县15个乡镇31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32.68亿元,搬迁常住人口12615户28670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4803户9418人,随迁人口7812户19252人。

  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大跨越。如陆家村,集体固定资产净增加930万元;机动地流转收入114.5万元;拆旧区复垦耕地增收65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158万元是原收入的3.4倍。

  村民收入实现了大跨越。如陆家村,户均获得搬迁补偿10.7万元;2018年,土地流转、务工加上政策补贴人均纯收入达1.75万元,是原来的3.2倍,基本完成脱贫致富

......

易地扶贫整村搬迁为农户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尔沁,广地貌,乌兰花,聚紫气……国与家,永相契,心向党,志不渝……

  这是一首在当地很多村里的小朋友们都会背诵的“三字经”民谣,每一个音符都在唱响通榆人脱贫摘帽的铿锵足音,每一幅画面都在向我们展示这一方水土的钟灵毓秀,淌进了霍林河,壮阔了科尔沁......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李志明 李易书

  图片由通榆县扶贫办提供

编辑: 梁欢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