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教育之力,精准施策助力帮扶点脱贫摘帽。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上龙城村是省教育厅定点帮扶的两个贫困村。在过去的几年中,省教育厅先后选派两批共计12人次担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水南村和上龙城村分别于2017年年底和2018年整体脱贫,截至目前没有新识别和返贫人口,贫困发生率为零。
水南村: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
省教育厅认识到,强基工作是脱贫的基础,绝不能短视,绝不能糊弄。省教育厅把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厅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各方推进一系列项目的实施。
从2016年开始,省教育厅协调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村里进行了电网改造项目,新建低压线路0.65公里,总投资20.71万元;对高丽屯和新鲜屯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新建了自来水管线,解决了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协调省水利厅投入一期工程专项资金600余万元,进行小流域改造治理,修建了拦河坝,打造水上景观带;向省发改委申请39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的图们江学院和文化大院成为研学和民俗旅游的重要基础,同时还将着力打造朝鲜族特色民居群。村民们说这都是帮扶的功劳。
只靠协调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无异于无源之水,不能从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省教育厅积极谋划,结合当地实际,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开启教育扶贫典型模式。以教育部、文旅部倡导的“研学实践”为核心,将研学实践、精准扶贫、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由省教育厅牵头,延边大学、图们市委组织部、水南党支部村共同规划将水南村打造成为吉林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延边州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青年干部“五同”教育基地(简称水南村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村内新建有1200平米的接待中心,集新时代传习所、会议室、教室、演艺大厅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心,3处共计3000余平米的文化广场,可以同时满足200人的教育教学和培训需求。仅2019年,就成功接待30多期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参与学生数达4000余人次,举行干部教育培训班5次,成功培训300余人次。
项目启动以来,参与村民以贫困户为主,并带动有接待和劳动能力的其他村民参与,村民接待住宿、提供餐饮、打扫卫生和庭院经济等收益达到人均年增收1500—2000元,同时也给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干部教育培训、党日活动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基地,收到了党性教育、经济增收双赢的良好效果。
脱贫攻坚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以前,水南村的经济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单纯“靠天吃饭”,村民生活很艰苦。在省教育厅指导和帮助下,水南村提出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按照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民俗旅游,兴业促脱贫。他们探索了“党支部、园区、企业、农户”模式,将村集体闲置土地、厂房、村民劳动力等资源转化为原始股份,与延边海宝农民合作社等企业合作,建成食用菌产业园区。园区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生产菌包,统一提供技术管理,统一收购及销售,每年村集体与合作企业根据效益赢利情况按比例分红。
依托水南村朝鲜族民俗风情突出优势,省教育厅协助村里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体验项目。利用国家下拨的奖励建设资金修建朝鲜族民俗展馆、朝鲜族特色围墙、休闲广场和凉亭等,充分展示朝鲜族文化,提高民俗旅游影响力;协调专项资金开展水冲式厕所改造,启动了绿化美化行动,创造优质卫生环境;协调长春机械工业学校联合东师理想软件公司为水南村建立网站,进一步宣传水南村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协调省旅发委投入专项资金修建70平米旅游厕所,为到村开展研学的学生和旅游观光的游客提供优质生活服务保障。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4户,农家旅馆22户。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0余人,村民每家每年都可以增收1000余元。
水南村脱贫后,教育厅依旧“不摘帮扶”
2017年整村脱贫后,省教育厅坚持“四不摘”,以更大的精力致力于整村巩固提升。2019年以来厅党组召开专门研究帮扶工作会议9次,李晓杰厅长4次到村开展调研,研究解决帮扶村脱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以普通党员身份到包保贫困户家中慰问。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厅党组专题研究帮扶村疫情防控工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后,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张殿峰在疫情缓解的第一时间到村调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防汛关键期,教育厅厅长李晓杰、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张殿峰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专程到村调研,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研究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岳强总督学及其他各位厅领导分别以不同方式多次实地调研,走访贫困户,和当地政府共同谋划产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厅各处室和直属单位各党支部对口帮扶,精准到人,多次到贫困户家慰问。
几年来,在省教育厅的协调和参与下,水南村君子兰种植基地与浙江等地紧密协作,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收益稳定。2019年,帮助协调东西协作援助资金240万元,对基地进行了扩建,全部投入生产后,每年项目收益可达30余万元。利用水南村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协调民营公司拟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扶贫资金500万元,开发水南村生态旅游项目——碧海云天。该项目于2019年11月开工,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投入运营后年上缴收益30万元。
数据显示,2019年水南村集体收入超过80万元,新增集体收入超过2万元。脱贫后,水南村的贫困发生率为零。
目前,水南村全村的住房改造比例达100%,饮水安全率达100%,路灯覆盖率100%。如今,水南村一期水利改造已完成,水电管网覆盖率100%。
水南村发生的变化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水南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兼)罗哲龙同志被选为中共十九大党代表。水南村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项殊荣,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荣获“省级文明村”“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吉林省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等众多荣誉称号。
上龙城村:
上龙城村位于石岘镇南部,全村幅员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公顷,林地面积162.3公顷。全村共有2个自然屯,11个村民小组。全村在册人口164户,475人;常驻人口72户,132人。经过精准识别,上龙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72人,截至2018年已全部脱贫。目前为止,全村道路硬化率100%,文化围墙3400米,排水沟800米,通电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太阳能路灯65盏。
上龙城村此前的经济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单纯“靠天吃饭”,村民整体收入不高。这几年,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帮助下,村子建红松木苗基地,成立稻米加工厂、食用菌合作社,开展闲置大棚利用,建反季节婆婆丁小区、延边黄牛养殖业小区,打造出了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2019年,上龙城村以实现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积极向教育厅党组和图们市相关部门争取。主要谋划落实了“兜底、谋创、提升、填空”八个字四方面的帮扶项目。上龙城村共有耕地117公顷,就是这片土地,养育了上龙城村的祖祖辈辈。也就是这片土地因春耕引不进水、秋收排不出水,严重影响收成,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经省教育厅向省水利厅协调和争取,投入资金1300万元,修建泵站一座、水渠5820米,去年5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彻底改善了灌溉条件,无论旱涝年景,为上龙城村丰产丰收、确保“吃不愁”起到了兜底保障作用。
经晓杰厅长与省妇联协调,上龙城村举办了两期手工编织培训班。全村30多名妇女参与了培训,掌握了玉米叶编织的技能。村民们看到了零投资赚钱的希望,参与性极高,编制出成品后满怀愉悦感,还编了几句顺口溜“一代一代,种米种菜,草编创新,能换现金”。
同时,上龙城村还启动了红松果林项目,用第一书记活动经费2万元在村内种植6公顷一万五千棵红松果木。该项目由全体村民共同经营,预计5年后收益达5000余元,以后年递增5%,带动全村实现持续增收。另外,上龙城村包保单位市政法委协调资金为上龙城村购置秸秆打包机,总投资约为30万元,该项目由村集体经营,每年能够为村集体增收约2.6万元。第四、驻村工作队帮扶策划,将村里闲置5年的10座温室大棚充分利用起来,由村支书牵头成立蔬菜合作社进行承包,种植反季节蔬菜、山野菜等,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多年来,上龙城村没有水稻加工能力,只能以每公斤3元左右出售粳米,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省教育厅积极筹措资金帮助修建起了龙鑫稻米加工厂,结束了上龙城村单纯出售粳米的历史。据第一书记张淼鑫介绍,通过“第一书记代言”活动,村子还打造出了属于本村大米的特有品牌“崔大笨米”。如今,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免费帮助设计、申请注册了“崔大笨米”商标,通过第一书记代言和吉林教育杂志多渠道推广,上龙城村大米以每公斤7至9元销售至全国多地,大幅度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因为品质好,口感优,目前产品已销往国内多地,深受大众喜爱,每年销售额达到几十万元。而通过大米销售的利润分红,也能为村民和村集体双双带来可观的收益。
省教育厅协调沟通省发改委资金390万元,在村里修建了2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室、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3400延长米的文化围墙;去年,驻村工作队协调市政法委投入资金20万元,在村里修建了2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大院,填补了乡村振兴公共服务设施的又一项空白。“兜底、谋创、提升、填补空白”等四个方面的项目,构成了上龙城村巩固提升的基本框架,得到了村班子、贫困群众和广大村民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好评。
如今,放眼水南村和上龙城村,早已纷纷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典型村、旅游村、文化村。未来,相信依托吉林省教育厅的大力帮扶,依托更多的优惠政策、更适宜的产业项目,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图景定将不断展现。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于洋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