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绿草茵茵。道路宽敞平坦、庭院错落有致、稻田阡陌纵横……走进和龙市各个乡村,满眼都是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是美丽的中朝边境线,图们江、海兰江的发源地,是全国首批33个生态示范区之一,是联合国老龄组织认定的“世界长寿之乡”、国家级一类革命老区和“世界老年宜居宜游城市”,享有“千年古都”“歌舞之乡”“金达莱故乡”等美誉。
和龙市在巩固脱贫攻坚
深挖内生动力育好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和龙市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选好增收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规模化种植养殖,让家家户户都有产业可发展、能持续增收致富。
以营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为工作主线,继续促进民俗旅游、有机大米、桑黄灵芝等产业提档升级。
延安村地处平岗平原优质水稻带,当地在稻田边打造了旅游综合体,使游客更加直观了解和体验朝鲜族农耕文化、稻田文化。以文旅热、研学游等作为核心,延安村则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一个以“稻田+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了延安村实现水稻产业和旅游创收,惠及当地所有村民。68岁的延安村村民崔香兰自豪地
地处海兰江中游的八家子镇南沟村是桑黄繁育生长的黄金地带。2019年,在和龙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南沟村开始建大棚种桑黄。截至目前,项目总投资已达到5900万元,建设桑黄大棚245栋,栽培桑黄菌段106.8万段,同时建设了年产30万段桑黄菌段生产车间,初步形成了生产、种植为一体的桑黄基地。
摸准市场“脉搏”,光东村依托地处黄金水稻带的地理、气候优势,发展有机稻米,推行“稻田养蟹”“鸭稻共生”的绿色模式。来自光东村的品牌“吗西达”越叫越响亮,大米远销全国甚至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创新实施的“共享稻田”项目在2018年-2020年成功推介了24000份,销售额达2400万元,纯利润达到850万元。
精准投放资金、安排项目,对照“九有六无”核心标准,多次摸排短板弱项,合理向示范村安排产业、基础设施项目,提升村域整体实力,保障示范村村集体收入项目建设推进有力。
强化队伍建设,择优选派驻村干部169名,配齐76个村第一书记,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启动示范创建,开展“三同美家园”实践活动,2000余名“农村就业岗位”人员,全面服务美丽乡村建设,16个示范村面貌焕然一新。
和龙市乡村振兴风正劲。
凝心聚力共建美好家园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光东村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最恰当不过。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光东村视察指导工作,这是光东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殷殷嘱托不忘怀。旱厕改造、休闲农业、产业品牌、生态宜居、致富增收……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给村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漫步在和龙市东城镇太兴村,随处可见的文化墙上画满了乡村振兴、政策解读、村规民约、民族团结、法治宣传等主题漫画或写意,折射出农村的新面貌。
开展示范村创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征程。
整改围栏、种植花草、清理庭院……南坪镇柳洞村从小处着手认真开展排查整改工作,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有效改善村内人居环境,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龙城镇和南村积极建立网格员服务队伍,定岗定责,按岗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红;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宣传使广大村民树立起正确的民俗观念;建立劳动激励机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
事实上,和龙市乡村振兴不仅反映在数据上,更是一个个诸如光东村、延安村、和南村的成功经验所汇聚而成。
脱贫攻坚不是完成时,乡村振兴只有进行时。
和龙市坚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聚焦全局谋划、守住底线、巩固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核心任务,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环境优美、事业兴旺、人民幸福”,新和龙的壮美画卷已在和龙大地上展开。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刘源江 和龙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