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岁月,看今朝风华。
曾经,提到长春这座城市,很多人会想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
如今,再次将目光聚焦长春,除了“汽车城”“电影城”“大学城”“航天城”等等这些标签,会更多感受到“老字号”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从长春到梅河口,再到珲春……以点带面中,映射的是吉林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丰收”。
而长春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正在华丽转身。
将目光瞄定全国第17个国家级新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春新区,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坚实、创新氛围浓厚、开放条件优越、承载能力较强。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期间,走进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察看产品展示,了解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新科技园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今年7月,中国吉林网再次来到长春新区,感受三年来新区发展的蓬勃脉动。
三年来,长春新区坚持科技引领、创新为魂,不断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推进新发展,已成为带动吉林省创新驱动的“发动机”,拉动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聚焦吉林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内集聚了近800户高新技术企业,360余户“专精特新”企业;人均GDP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引育各类人才17万人……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为特色主导,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高端服务业积厚成势的“311”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6月27日,伴随着长春新区国际陆港中欧班列海关监管场地传出的汽笛声,满载142辆一汽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长春—汉堡)从长春新区国际陆港缓缓驶出,25天后,这些新能源车到达欧洲腹地。
长春新区物流产业办副主任孙凌宇介绍,从2019年起,长春至汉堡的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车广受国际市场青睐。截至目前,长春至汉堡的中欧班列共承运货物1430标箱,累计共出口发运整车1486辆,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提供了便捷、低成本的国际物流服务。
截至目前,长春新区外贸备案企业600余户,全区外资企业发展到129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达到29个,一季度利用外资总量居长春市开发区板块首位。
中欧班列的奔驰不息,彰显的是长春蓬勃发展的新活力;红火的数据透露出的,则是长春新区对外贸易恢复向好的有力信号。
对外开放架起外贸大通道,越来越多的“长春造”“吉林造”走出去。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吉林全面振兴赢得主动权。
在长春新区,坐落着国内首家以“智慧”为特色的法务区,长春知识产权法庭、长春互联网法庭、长春破产法庭、长春国际商事法庭、长春金融法庭、长春环境资源法庭“六个专业法庭”齐聚这里,为长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眼下,立足吉林、服务东北、面向全国、影响东北亚的法律服务高地——长春智慧法务区,正逐渐成为吉林省、长春市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张“新名片”,也将不断为吉林省、长春市各经营主体发展的生命之翼增添活力之源。
这些,只是长春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缩影。
“我们企业产品有信心在这里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伙伴,也有信心把产品扎根在长春。作为地地道道的贵州人,地地道道的贵州民营企业,我向长春朋友们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去贵州,我请大家喝酱香酒。”这是不久前刚刚在长春落下帷幕的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贵州酒商李运林向长春朋友发出的邀请。
本届博览会,来自东北亚、欧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企业汇聚长春,寻找机遇,拓展合作。本届博览会,项目投资再创新高,举办省市投资合作推进会、专题推介会,共签订国际、国内合作项目99个,引资额844.75亿元。签约项目遍布全省各地,涵盖新能源、新农业、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
当年,一个个发生在长春的奇迹见证着一座城市厚积工业底蕴的成长历程,也成为长春工业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放眼望去,一幅大潮涌动、千帆竞发的壮美画卷正在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上书写。
开放的长春正在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为促进吉林全面振兴释放更大的活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郭雍皓
摄影 罗浩 李煦 张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