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地善良,胸怀大爱,27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公婆。她用平凡和坚守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道,塑造了一个好儿媳博爱、仁慈、善良的形象。她就是司双侠,农安县农安镇孙家小学教师,2023年第四季度被评为“吉林好人”标兵。
接过照顾老人的“接力棒”
1996年,司双侠怀着满腔热情,顶着父母的压力和亲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入一个特殊的家庭,开启她迥然不同的人生。她的公婆都是重度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家庭极其贫困。公公先天性青光眼,高度近视,基本上看不见东西,而且腿患风湿病,走路一瘸一拐的。婆婆更是一级残疾,3岁时因意外落下终身残疾,再也站不起来了。她丈夫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农安美专,多亏了父老乡亲帮忙、当地政府的照顾,才算勉强完成学业。婚后,司双侠义不容辞地接过照顾老人的“接力棒”,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中午的下班间隙,回家照顾公婆,端水喂饭、洗洗涮涮。长期照顾老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春天得预防咳嗽,夏天得注意高温,秋天得坚持养生,冬天得叮嘱保暖……一年四季交替,事无巨细,风雨无阻。
悉心照料27年无怨无悔
都说婆媳难相处,但司双侠与70多岁的婆婆和睦融洽同住27年,树立起好儿媳的典范。婆婆因为走不了路,只能慢慢挪动身体,从来不出院子,在炕上坐太久,感到无助和孤独。2008年,她为了排解婆婆寂寞的心情,就和丈夫一起动手在大门口用废弃的炕板修了一个长凳,又在墙外栽了一些柳树,柳树成荫,鲜花盛开,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把婆婆背到凳子上,很多邻居都过来陪婆婆聊天。夏天的傍晚,邻居在那儿敲锣打鼓扭秧歌,婆婆看着秧歌乐在脸上,甜在心里。
从艰难年代走过来的公婆,即便现在生活条件有了提高,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勤俭的习惯,平时总是喜欢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不舍得吃穿。所以在生活中,司双侠对公婆悉心照料,尊重他们,家里有什么事都跟公婆商量,平时她细心观察,了解公婆的需要,留意他们喜欢的口味。定期带公婆去医院体检,平时多陪他们聊天儿,使他们能够安心养老,享受天伦之乐。公公今年82岁,平日里理发、洗衣、散步都依靠着司双侠无微不至的照顾。公公自己难以进食,消化能力弱,胃口不好,她就做软一些的饭菜,一口一口地喂。婆婆不能走路,上厕所不方便,她就把婆婆背到厕所,闲暇的时候就背着婆婆出门散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司双侠像疼爱父母一样照看公婆、尊重公婆,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亲情。
言传身教 传承美德
司双侠吃过太多常人没吃过的苦,受过太多常人没受过的委屈,但看到二老能安度晚年,再苦再累她也感到欣慰。经常有人称赞她,但她觉得孝敬老人是优良的传统美德,做这些也只是在尽儿媳、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她也经常教育孩子要孝敬爷爷奶奶,传承着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的家风。她以实际行动感染着丈夫、儿子,夫妻和睦、互相尊重,家庭和谐温馨,她为践行新时代的家庭美德树立了标杆,用实际行动讲述了真实孝老爱亲的故事。这些爱邻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多家长愿意让她教育孩子,认为她教出的孩子一定是孝敬长辈、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她也不负家长厚望,通过她的教导,她的学生都懂得爱、会感恩。
不离不弃,孝思不匮。司双侠言传身教,携家人把孝道与传统掺进了柴米油盐,把温暖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管吃过苦,受过累,但司双侠说:“我无怨无悔,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会这样做,做公婆心中的‘小棉袄’!”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涛
图片由农安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