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吕国悦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党委书记。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他一直在探索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作为医者,他始终心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为民发声,为国建言,吕国悦用行动书写着人民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每天,数以万计的患者前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求医问药。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吕国悦能听到最基层、最真实的声音:“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有的建议都是围绕医疗工作,都是在这些年行医的过程当中,或者说在医院管理的过程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反映给国家层面。”
在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吕国悦充满期待。
去年,吕国悦向大会提交了多份建议,其中一份建议聚焦了“完善院前急救及院后转运布局,建设网格化急救圈”,今年,他重点关注的还是非急救转运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急诊急救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非急救转运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新医改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逐步深化,医养结合进一步推进,非急救转运服务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吕国悦说,非急救转运服务大体包括院后医疗转运(含长途跨区转院)、院后助行转运等。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例,每年仅长春市内的吉林大学附属的第一、二、三院和省医院,院后需转运患者就近万人次。加上全市二级以上的33家公立医院和109家民营医疗机构,每年全市非急救转运需求可达2万至3万人次。再结合日益完善和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老年慢病、医养结合等工作,非急救转运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缺口。
特别是2013年实施《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以来,将非急救转运从院前急救业务中剥离出来,导致填补非急救转运服务空白的“黑救护车”现象愈演愈烈,客观上增加了构建规范的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此,吕国悦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并结合实际工作,在加快完善非急救转运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给出他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要政策保障,推进立法。针对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机构中的医护人员执业问题、车辆落籍问题,车载医疗设备购置问题等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可参照《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制定院后非急救转运有关工作的规定。
其次,要部门联动,齐抓共管。非急救转运服务需求广阔,但非急救转运市场混乱且缺乏有效监管,有必要建立非急救转运系统并对其加以管理,卫生健康、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行政部门联合执法,按照各自职责落实好院后非急救转运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第三,要加强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为综合解决转运车辆缺口、雇佣人员管理和非急救转运公司管理,拟提请政企联合,企业出资,实施社会化运营。政府从机构规模、硬件配置标准、运营人员资质、运营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定准入门槛,对申报机构资质进行核准,为准入机构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明确其非急救转运业务范围,严格规定其不得参与院前医疗急救业务,以保障医疗安全。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非急救转运服务转运机构名录,接受卫生管理部门和急救指挥中心的业务管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越明
摄影 罗浩
摄像 孙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