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国粮仓的“核心”成员,2023年,吉林又交出了一份“优粮”答卷。
数据显示:2023年,吉林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粮食平均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
粮食大丰收因何而来?
背后的造良田、用好种、推良技、优农机,成为增产重要线索。
3月8日,在吉林发布与中国吉林网联合推出的“2024全国两会京吉交互云直播”节目中,中国吉林网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前线总指挥姜明,关于吉林“粮道”,他给出了深度“解码”。
黑土地是全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意在表明它珍贵、稀少、脆弱。吉林在保数量提质量,用好养好黑土地方面,为全国输出了哪些经验?主持人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引起了姜明的兴趣。
“2021年3月,吉林省率先与中科院签订框架协议,全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作为亲历者,姜明用一个个片段穿起了吉林黑土地保护方面的生动实践。
他介绍,三年来,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有力有效遏制了吉林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的退化趋势,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吉林经验”。“像是率先制定了黑土地保护法,成立了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并依托吉林省农业厅成立了黑土地保护处;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等科研单位,提出了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盐碱地治理的‘大安模式’等,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300万亩以上,实现5年翻一番,居全国第一位。”
近年来,吉林农业发展质量很高,一系列的变化也给姜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1年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我们迅速组织了一支来自98家单位的1400余人的科研队伍,在黑土地上开展黑土土壤理论与退化阻控技术的集团化及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省院合作,有效实现了黑土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落地,建设了农安、梨树和镇赉3个万亩级核心示范基地。”姜明说,目前,全省核心示范基地面积超8万亩,累计展示推广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水稻抗低温减灾生产、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等23项技术。
“此外,实现了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打造了条带耕作配合水肥一体化的‘梨树模式2.0’,创造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下的玉米高产记录; ‘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大安模式’实现重度盐碱地水田亩产增产近7倍、轻度盐碱地水田达到高产田水平;此外,研制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配套大型智能农机装备,初步构建整套黑土地‘天-空-地-人-机’数据感知体系,打造吉林省黑土地一张图。” 姜明说,除此之外,人才引进成果显著。全职引进国家千人、万人领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10人,博士后等青年科研骨干150余人,持续提供黑土地保护利用智力支持。
2023年吉林粮食再获大丰收,这片黑土地为全国人民的饭碗多装了吉林粮。
粮食是种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科技,对吉林未来农业生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姜明也给出了自己的观察。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其实就表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只有科技的支撑才能体现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要达到880亿斤,那就必须依靠科技,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及智慧农业发展,实现土壤地力提升、土地单产提高、高产优质种子创新,才能有效提升粮食产量并实现50亿斤的增量,持续夯实吉林省的粮食安全压舱石与稳压器作用。”姜明说。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昕 彭绅 栾喜良
摄影 罗浩
视频 冯云鹏 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