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的时间,“吉林一号”卫星重量从重到轻、发射频次从慢到快,卫星研制技术不断更迭。
创新,成了发展背后关键词。
眼下,新质生产力成为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最为关心的最热话题之一。
本期直播间邀请到了吉林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贾宏光,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向“新”求解。
“2024年,吉林长光卫星继续稳步推进‘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组网建设工作,预计发射的卫星数量超十颗,计划研制并发射一些新型号的卫星,例如,宽幅系列的批产星宽幅02B卫星、首颗SAR卫星、以及高分05系列卫星的批产验证星高分05B卫星等。”
直播间内,贾宏光在节目开始之初就释放了一个重要信息,也瞬间吸引了网友们的目光。
“目前,吉林长光卫星已经通过22次成功发射实现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贾宏光自豪地说。
吉林长光卫星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这意味着什么?直播间内,贾宏光给出了答案。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这句话,第一个是技术层面,规模最大和亚米级。规模最大代表组网卫星数量众多,数量越多,卫星对地面观测的重访周期越短。”贾宏光说,“以现有在轨的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37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年覆盖 3次、全国一年覆盖9次的能力,并且在以后我们计划将组网卫星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届时将会实现全球直播的效果;然后是亚米级,这代表卫星的空间分辨率高,拍出来的卫星影像更清晰,可以更实时和精确地观察和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由此衍生出更多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更好地服务于国计民生。”
“第二个维度是行业地位——全球最大,代表着中国的商业航天也逐步在世界的航天产业中崭露头角,‘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也已经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纵观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已成为备受世界各个国家追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全球航天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吉林长光卫星建成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星座也必将会为中国的航天市场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动力,助力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同时也将大大提升中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热词。向“新”而行有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节目中,贾宏光也给出了自己的“新”思考。
“新质生产力就是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培育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当今世界,谁能率先在关键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谁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贾宏光说。
新质生产力和向“新”而行的“新”主要还是体现在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
商业航天是技术含量高、富含创新驱动的产业,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以吉林长光卫星的发展经验为例,公司自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注于高性能、低成本卫星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大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截至目前,累计研发投入经费已超过13亿元,“吉林一号”卫星已从初代的400kg级降至20kg级,研制成本也降至原来的1/20,同时还建成了卫星AIT脉动产线等多条批量化生产线,具备年产200颗卫星的生产能力,正在逐步把“像造车一样造卫星”的梦想变成现实。
公司也积极推动产业创新,不仅具备完整的卫星研制、运营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也依托所在的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逐步打造新兴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近700家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而催生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同时依托于“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也将诞生出更多服务大众用户的新兴卫星应用场景,推动航天科技走进千家万户,形成遥感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成为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节目的最后,贾宏光也释放了未来一段时间吉林长光卫星的创新突破计划。
他介绍说,“我们还要继续增加‘吉林一号’卫星组网的数量,未来将以安装一个全球无死角、全天时、全天候的太空监测网为目标,持续投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建设,预计在2026年底前实现300颗卫星组网,具备全球天覆盖的能力。”
同时要继续扩大“吉林一号”卫星的种类,进一步拓展高分辨红外、高光谱等多种观测手段。为了有效弥补光学遥感卫星夜间成像及极端天气成像质量不佳的缺陷,还计划拓展SAR卫星观测,为航天信息产业下游提供品类更为丰富的遥感数据产品。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航天信息产业生态,依托航天信息产业园,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引导和推动航天信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逐步打造以卫星研发、生产及数据应用开发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贾宏光说,目前已在长智光谷规划建设航天信息服务新平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的遥感开发者参与到航天信息产业建设当中。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李志明
摄制 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