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的时间,“吉林一号”卫星重量从重到轻、发射频次从慢到快,卫星研制技术不断更迭。
创新,成了发展背后关键词。
目前,吉林长光卫星已经通过22次成功发射实现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今年,吉林长光卫星如何”谋“新”向“质”再冲新赛道?
带着问题,中国吉林网记者走进吉林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寻找答案。
在卫星生产车间,“吉林一号”SAR卫星总师徐婧正在与研发人员进行交流。
2024年,长光卫星将稳步推进“吉林一号”卫星及通信试验卫星等各类卫星的研制及发射工作,本年度预计研制并发射卫星数量超20颗。其中,首颗SAR卫星也在发射计划之内。
那么,什么是“吉林一号”SAR卫星呢?
徐婧介绍, “吉林一号”SAR卫星就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目前正在开展首颗SAR卫星整星电子学系统联试,预计今年7到8月份发射入轨。
“SAR卫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光学遥感卫星在极端天气或大气云层较厚的情况下成像效果较差的缺陷。”她说,该卫星发射后,可以实现“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全天时、全天候对地成像,对于扩展遥感数据应用场景,保证数据获取时效性有重要意义。
吉林长光卫星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随着“吉林一号”星座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其产生的数据量呈几何级增长。
遥感卫星影像作为整个下游应用市场的重要数据源,如何进一步提升数据回传的时效性成为大型遥感卫星星座面临的共性问题。
传统的星地微波数传链路由于速度较慢,其有限的传输带宽已成为制约卫星海量数据下传的“卡脖子”问题。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室主任邢斯瑞进行了举例说明,如果把传统的微波数传比作成单车道,那么激光数传则能容纳十条甚至成百上千条车道。激光通信的速率比现有的微波通信高1至2个量级,最高可达近千倍。
“截至目前,长光卫星已完全掌握星地、星间激光高速通信技术,建立了空间高速激光数据传输网络试验系统,为超高分辨遥感星座的海量影像数据实时下传提供了技术保障。”他说。
向“新”而行,今年的吉林长光卫星还将如何发力?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晓磊给出了答案。
他说:“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还是体现在技术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
多年来,长光卫星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注于“星载一体化”整星设计制造技术的迭代创新,截至目前累计研发投入经费已超过13亿元。卫星研制技术不断更迭,在保证卫星性能指标不下降的前提下,“吉林一号”卫星已从初代的400kg级降至20kg级,研制成本也降至原来的1/20。
张晓磊介绍,公司依托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逐步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已辐射带动上下游近700家企业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催生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同时基于丰富的“吉林一号”卫星遥感数据,衍生出系列应用服务赋能农林、水利、金融、城市建设等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推动了商业航天成为进一步拉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2024年,长光卫星将继续部署“吉林一号”二期工程组网建设,预计在2026年底实现300颗卫星组网,具备全球天覆盖的能力。
“我们已经足够像批量化生产汽车一样生产卫星,目前我们卫星制造技术已经实现了四次的技术飞跃,后续我们还将加大研发力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长光智慧。”张晓磊说。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越明
摄影 李煦
摄像 赵叶洋
制图 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