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载教学与科研,构建了多维度一体化的教书育人模式。他用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寻觅物理之智,描摹物理之美,“让物理变成有色彩的学科”诠释着他的爱与坚守。他希望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掌握科学的奥秘,更能获得触及灵魂的力量。格物致知,求真求理,他就是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张汉壮老师。
张汉壮,男,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他主讲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基础主干课30届,累计授课本科生6000余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百余人次。作为独立或第一完成人,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教学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四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与思政名师、物理学科国家“101计划”力学课程与虚拟教研室等荣誉称号与奖励。他受邀完成遍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报告450余场次,相关评价报道千余次……丰硕育人成果的背后体现的是他从教以来的孜孜以求与不懈努力。
数年如一的晨兴夜寐,坚守育人初心
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物理楼,经常有一盏灯依偎着校园寂静的夜,那是来自375室张汉壮老师办公室的灯光。这盏灯光见证了他数年如一地坚守育人初心的晨兴夜寐。他于1981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本科毕业后凭借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分别于1988年、1994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前辈们的帮助、指导和熏陶下,他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以报效祖国为传统的校园里,走过了39年的教书育人历程,所教授过的6000余名本科生,以及所指导过的百余名研究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在获得桃李芬芳成就的同时,也度过了他无悔师者的美好时光。
1990年,他首次登上了主讲“力学”大课的讲台。力学是物理学科基础主干课的首门课程,也是高中和大学之间的一门衔接性课程,对大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前,该门课程一直由学院德高望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主讲。从前辈们手中接下这个接力棒,他倍感压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第一次主讲大课的任务,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备课,准备了两套教案,一套是如何写板书的教案,一套是如何在课堂讲话的教案。不带讲稿,不用PPT,全程板书,表面上很熟练地完成了一学期的主讲任务,似乎应该会有好的授课效果。但通过课后同学们的反馈和他自己的反思,觉得他自己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背课,这样的效果还远远达不到塑造价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大学教育目标。自此之后,他开始反思授课方式与授课效果的问题,也就是怎样的授课形式才能获得好的授课效果?美国著名作家威廉.亚瑟沃德有一段对教师授课效果评价的四句话,即,普通老师传达知识,好的老师解释知识,优秀老师演示知识,伟大老师启迪学生。这四句评价意味着,要把传授知识以讲故事和演示的方式进行才是好的授课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授课效果,并获得教书育人的好成效,他意识到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要深刻理解课程的内涵,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三是要践行好过程育人。在此理解上,他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逐渐成为了受学生欢迎的一名好老师。每年都收到百余条来自课堂同学以及各类MOOC平台学员关于他授课效果的评价。
推陈出新的课程建设,夯实育人内涵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高质量课程的内涵建设是育人的基石,也是国家层面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主线。张汉壮老师所领导的教学团队针对不同本科专业类对物理内容的个性化需求,构建了力学、物理学导论、物理与人类生活、电的产生与传输原理虚拟仿真实验等四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尤其是物理学导论课程的构建,改变了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理念。高中教育留下的理念问题之一是学习的狭隘性,也就是学生集中精力归类做题,以刷高分为目标,而不关心所学课程到底在人类文明进步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从表观上看,为了考上大学,这种做法似乎无可厚非,但从本质上讲,大学培养的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是为了得高分而刷题的学习理念显然远远达不到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了转变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的这一思维意识,他用了10余年的时间,梳理了物理学的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等10门基础主干课之间的知识体系,构建了思维导图,作为物理学类专业首门学科引领性课程,以逻辑性、历程性和应用性为主线,引导同学们学会欣赏科学之美,以更高的视野进行大学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信息时代的数字化资源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基础。他所领导的教学团队一直注重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除建设了常规的电子教案、授课视频、题库、教材等课程资源外,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物理原理的深刻内涵,他所领导的教学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精心设计,构建了国内物理学类首个最为丰富的演示化资源库,包括,105个AR演示、75个动画演示、205个实物演示、118位科学家传记录音。“足球为什么能弧线进球门?为什么雨后才能观测到美丽的彩虹?”等等。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的演示得以亲身尝试。在AR的世界里,物理不再神秘。这些资源让物理变成了有色彩的学科,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的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躬身笃行的课堂教学,践行过程育人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以说,上述的课程内涵建设和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仅仅是教师备课的准备阶段,而以此为载体的过程育人才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这句话意味着,教师不但要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要担负起德育引领与能力培养的重任。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张汉壮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网络签到、上课起立、师生互致问候等形式,规范同学们的礼貌礼仪,以自身的奋斗精神让学生明白“人比山高,脚比路长”所蕴含的努力进取的道理,课堂上由宇宙原理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他希望通过这些点滴的举措,潜移默化地培养同学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公诸同好的无私相授,传递育人之光
为积极帮扶本校以及全国其他兄弟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张汉壮老师已赴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累计完成450场全国性特邀教学报告,赠送教材千余册。通过爱课程、学堂在线、学银在线、智慧树、Ilab国家虚拟仿真实验等平台进行四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的国内与国际开放教学,年均受众2万余人。
教育部自2013年以来实施的“慕课西部行”计划是一个旨在通过大规模共享共建优质课程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中西部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进而提升中西部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举措。张汉壮老师积极投身其中,赴山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的50余所高校开展讲座100余场次,赠送《力学》《物理学导论》《物理与人类生活》等教材几百册,通过慕课平台开放相应的课程,让更多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教师和学子感受到吉大课程的魅力。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中西部乃至全国各地区的年轻教师,鞭策和帮助他们成为好老师,好老师再影响更多的学生,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是他的初心,一直不知疲惫地在路上,点亮自己,照亮别人。来自同行、学校网站、媒体等千余次的各类报道也体现了他传递育人之光的成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年的六月,凤凰花开,学生们在毕业之际总会忍不住感慨,对张汉壮老师充满不舍。他叮嘱学生的那句“态度决定一切,高度决定视野,跬步致以千里”言犹在耳,这是他的深情寄语,更是为人师者的殷切期望。39载是1万4千余天的坚守,30届授课是2千余课时的执着。这就是张汉壮老师,坚持数年如一丈量讲台的长度,以严谨创新夯实讲台的深度,用广博胸怀拓展讲台的宽度,坚守育人初心,无悔师者人生!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涛 整理
图片由吉林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