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吉林,处处涌动升腾着希望与梦想。
科技创新,为发展蓄能。
一批技术新成果在为传统产业升级“供养料”,为未来产业“蓄能量”。
第三季度截至9月底,实现省内转化科技成果2500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563份,同比增长104.2%。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154.3亿元,同比增长298.7%。
“光学城”“卫星城”“动车城”“汽车城”“医药城”……一张张带有吉林特色的科技名片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
科技攻关步履不停,一个个重大创新成果捷报频传的高光时刻——
今年6月份,我省12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项目3项,参与项目9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领衔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东北三省一区主持的通用项目唯一获一等奖的省份。
火车跑得快,还要靠车头带!
今年,吉林省出台《构建全省科技创新有组织聚力攻坚机制的意见》,着力构建由省委科技委统筹的全省科技创新有组织聚力攻坚机制。
围绕我省优势领域和重点产业,分别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种质资源与智慧农业、光电信息领域布局建设了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填补了我省没有省实验室的空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引导科技人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吉林省科技厅启动实施“吉林省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选派759名左右科技人才入驻企业兼任“科创专员”。
作为首批进入企业的“科创专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宋广树针对企业需求,开展科研育种工作,助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一粒优质种子的培育,离不开科技的力量,高科技赋能育种,可以让育种事半功倍。”宋广树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辅助选择抗病、耐密、抗倒、脱水速率快、宜机收的玉米新种质,为企业玉米品种的更新选代和育种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何把人参名片擦得更亮?
吉林省派驻吉林省红五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科创专员”、 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玉华给出了答案!
王玉华认为,人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关键。入驻企业后,她与企业负责人开展人参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
目前,转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一株乳杆菌及提高稀有皂苷的人参发酵方法”成果1件;开发了系列即食黑参产品,申请了7个企业标准,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正在进行市场开拓,准备建设生产线;成功建成了国家级科技小院——吉林集安人参科技小院,这也是首家国家级人参加工领域的科技小院。
科技“外援”,破解了企业技术创新难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企业起草创新发展规划122份,开展科技资源对接活动116次、建立技术需求库82个、建立人才库78个、建设实验室等创新平台39个,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企业产业升级,科技成果开花,含“科”量蹭蹭上升。
第三季度,吉林省先后在长春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围绕智慧农业、人参产业、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等领域组织8场科技成果与企业科技供需对接活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开展科技企业投融资对接活动,为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加快变成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奠定了扎实基础。
10月25日,2024年吉林省人参领域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路演对接活动在长春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举办。活动中,发布了人参种植技术、人参加工检测、人参医药成果、人参保健食品、人参化妆品5个方向67项科技成果,推动人参领域科技创新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科技创新主导,闯出振兴突破新路子。
2023年7月,省科技厅从省农科院、省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等15家单位选派“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境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特派员124人,助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截至今年8月,共服务乡镇162个、村庄302个,服务带动农户2557户。服务合作社等涉农机构141个、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涉农机构6个;为受援地引进新品种146种、推广新技术142个、建立示范基地70个、引进项目15个。
科技创新
成为吉林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底气
也是吉林经济争取增长点
寻到新动能
最大关键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陈志文
中国吉林网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