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打造一个‘新丹英’!”这是王淑清立下的坚定誓言。在社区工作的漫长征程中,她用三立“军令状”的非凡决心与不懈努力,将社区缔造成了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
王淑清是吉林省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兼居民委员会主任。她扎根基层23年,带领各族群众将一个落后垫底的社区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样板社区。她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各级各类荣誉100余项。
一立“军令状”,打造民族团结大家庭
社区成立伊始,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构成较为复杂,邻里矛盾纠纷不断,一年多的时间就更换了5位负责人。组织上找到了王淑清,她犹豫再三,为了不辜负党和群众的信任,临危受命担起社区书记一职,并立下“军令状”:“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打造一个‘新丹英’!”面对困难复杂的工作环境,王淑清先后以个人名义打了60多张欠条,用于修缮巷道、服务民生等大小事项。她千方百计办好每一件实事,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各族居民公认的“一家之长”和大家口中的“王妈妈”。
对于王淑清来说,社区里有太多的牵挂,她放心不下张大爷,张大爷多次叮嘱远在外地的子女,自己去世的那一天,一定要让王淑清书记送他最后一程,他才会安心;她放心不下留守儿童金晶一家,小金晶刚刚8岁,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一家老小都离不开“王妈妈”和社区的照顾……她用一颗“真心”让各族群众感受着家的温度,在她的带领下,如今的丹英社区邻里和睦、团结和谐,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二立“军令状”,建设民族团结坚强阵地
社区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较多,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心理问题一直是社区工作的“头痛事”。王淑清二立“军令状”:“要为辖区的‘一老一小’找到代理亲人。”她建立“蒲公英之家”,与7支军警队伍结成共驻共建对子,组织开展“代理亲人”志愿服务项目,对接部队官兵,认领辖区内各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自此,“兵儿女”有了“新父母”,以解思乡之情,空巢老人有了“兵儿女”,生活不再孤苦;“军爸妈”有了“新子女”,增强了责任担当,留守儿童有了“军爸妈”,弥补了亲情缺失,军警民鱼水深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凸显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朴实真情。
为了进一步营造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社区氛围,王淑清在丹英社区组建了全国首个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目前,促进会已发展壮大到21支队伍,成员1573人,连续多年举办“大型音乐会”“邻居节”“百家宴”“快乐周末大舞台”“雷锋文化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族居民共享美食、载歌载舞,共度传统佳节、共叙民族情谊。
三立“军令状”,老模范再成新典型
2024年延边州实施互嵌交融工程,总结提炼、复制推广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经验,力争创建10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区。王淑清第三次立下“军令状”:“再接再厉、创新突破,在团结凝聚各族居民群众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她带领丹英社区升级改造一站式服务大厅,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相融合,设立民族工作服务站、“红石榴”窗口,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就业、教育培训、法律维权等服务;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社区微工作、居民微心愿、治理微建议、民族微事项”等“四微”活动。
为满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阵地拓展需要,王淑清在社区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路、民族团结文化庭院,设置民族团结实物实景元素13处,选树民族团结模范小区、示范楼栋、最美单元22个,打造了“红石榴暖心服务一条街”和“红石榴之家”,让各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交流中,进一步激发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刘昆鹭
图片来源 省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