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为笔 绘长白诗笺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赵新 3925928
以镜为笔 绘长白诗笺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赵新 392592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以镜为笔 绘长白诗笺

2025-02-27 18:22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推开虚掩的门,屋内的温暖裹挟着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墙上挂着一张张长白山四季美景与灵动小动物的摄影图片,让人眼前一亮。长白山摄影人高鹏飞整个人沐浴在光晕里,眼角笑纹里满是年轻人般的朝气。

  聊起摄影,眼里闪着光芒,话语如潺潺溪流,源源不断,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被他对摄影的热爱深深感染 。

微信图片_20250227132048.jpg

  图片:高鹏飞作品《四季长白》

  一毛八分钱开启半世纪光影长卷

  1975年,延吉市的新华书店里,一本定价1毛8分钱的《摄影入门》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着它的有缘人。出生在长白山林区的高鹏飞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平时就好学的他想知道,如何将眼前这片壮丽的山川湖泊,定格在方寸之间。于是,他买下了这本书,带回家认真学习,每天仔细琢磨。

  开明的父亲见到他这么喜欢摄影书籍,就询问他是不是想学照相,要不要买一个相机。年轻人哪有不喜欢的,可家里哪能买得起一台相机呀!

  那时的相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异于奢侈品。一台海鸥相机,售价120元左右,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高鹏飞的父母,为了是否要给儿子买这台相机,争执了整整一周。母亲心疼钱,而且家里的积蓄只有90多元,而父亲却看到了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最终,在姐姐和姐夫的劝说下,母亲妥协了,家里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再加上高鹏飞自己写作投稿赚取的稿费,买下人生中第一台相机。林场、乡村的生活,一切都是他想要记录的“美景”。

图片2.png

  图片:高鹏飞作品《春满天池》

  菜窖做暗房,探索中前行

  爱钻研的他,每天沉浸在摄影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的拮据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他与摄影梦想之间,他深知每一次拍摄都是珍贵的消耗。买不起放大机,他可不怕,自己琢磨。木材在他的巧手下,组装成放大机,黑布缝制成皮囊。买不起放大机的镜头就把照相机的镜头拆下来做放大镜头,用完再重新装在照相上,曝光箱也是自己动手制做,磨砂玻璃就是普通的玻璃用砂轮磨成的。

  1978年夏天,还发生了一件趣事。那时乡下没有暗房,他便把菜窖当作暗房。胶卷冲洗完后,却发现底片全是蓝色的,这让他十分困惑,问了许多人都不明白。于是,他写信向《中国摄影报》的老师请教。这才知道,是菜窖里的化学物质在作祟。老师不仅为他解了惑,还约他将这一经历和体会写成文章寄回刊发。在困境中,他对摄影的热爱从未熄灭,那些自制的工具、有趣的经历,都成了他摄影路上独特的风景。

图片3.png

  图片:高鹏飞作品《金蟾望海》

  与长白山初遇,从震撼到痴迷

  也就是在这一年,高鹏飞还是林区学校的一名教师,他带着学生夏令营第一次登上长白山。天池的澄澈,瀑布的壮美,原始森林的神秘,无一不震撼着他的心灵。从那一刻起,他就与长白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的岁月里,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背上相机,走进长白山。他用镜头记录下长白山的四季更迭,记录下这片土地的壮美与柔情。

  2010年,他调任长白山管委会工作,更是将所有的闲暇时间和全部的热情投入到长白山的拍摄中。每个周末,山里总有他的身影。“鹏飞似乎有一种责任、使命与担当,他光与影的魂系在长白山……”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郑春生在高鹏飞《圣境长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策展语中写到。

  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下,他组建成立了长白山摄影家协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用镜头发现长白山的美,传播长白山的美。有时候想要拍出一张大片,大家总是拍摄、研究、再拍摄、再研究,反反复复几十次,只因为这份热爱!

微信图片_20250227131712.jpg

  图片:高鹏飞作品《东方破晓》

  起早贪黑是日常,恶劣天气出大片

  为了拍摄长白山最美的景色,高鹏飞常常不辞辛苦,起早贪黑。有一次,他在-40℃严寒中,冒着危险拍摄长白山“白毛风”和“大烟炮”。眼前是茫茫白雪,一不小心,脚下一滑,他滑入了峡谷。滑下去的时候,看不见天日,直到滑到七八十米的谷底才停下。整个人被厚厚的积雪掩埋,抬头就是个雪壳子。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他一点一点用双手捅破雪壳,才看到了天空,却露不出头来。他赶紧再脚下堆雪、踩实、再推、再踩……反复不知多少次,才从积雪里露出头,呼喊同伴求救。说起这事儿,高鹏飞显得云淡风轻,但一幅幅紧张的画面仿佛就在记者眼前。

  还有一次,为了拍摄长白山的星空和日出,他在山上连续拍摄了两天两夜。第三天坐车下山时,车子才下山不久,耳边全是轰隆声,“就像发动机出了故障,我就赶紧让车停下来。”他说,车熄火了,可耳边的轰隆声并没有停,当他还在思考这轰隆声怎么来的时,突然,左耳再听不到声音。医生说,这是过度疲劳和高原反应,引起的突发性神经性耳聋,住院治疗多日,可这耳朵到现在已经完全听不见声音了。但他从未后悔,他说:“为了长白山,值得。”

  只要灵感来了,拍摄起来根本注意不到身边的天气多恶劣,耳朵冻起泡、脸冻肿了、手指差点冻掉这些事儿总是发生。但他却说,“有时候好片子往往就在恶劣的天气里才能拍出来。”

  五年没体检的他今年体检,除了曾经患病的耳朵和眼睛,血脂、血糖、血压等其他身体的指标都要好于同龄人,他总笑着说,这得得益于长白山,是对长白山的拍摄,让他爬山、走路,锻炼出了这好体魄。

高鹏飞作品3.jpg

  图片:高鹏飞作品《长白山之秋》

  无人机与放大镜是老摄影人的新探索  

  高鹏飞退休已经好几年了,这几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长白山的摄影上。无人机刚问世那年,他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台。虽然眼睛做过两次手术,视力大不如前,但他依然坚持学习新技术。他拿着放大镜研究说明书,把基本操作学通,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年轻人,怕自己记不住,就把操作程序步骤记下来,放在摄影包里,实践的时候,就拿出来。经过了多次炸机,现在他用起无人机,非常娴熟。

  在他看来,拍摄长白山,最重要的是用心。这些年,他只用一台单反相机、一台微单和一台卡片机,拍摄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他的作品《金山银山长白山》获得全国首届风光摄影大赛金奖、《紫气东来》获第二十六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特等奖、《圣境长白》组照获第二十三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大奖、《神秘的长白山》获亚洲“一带一路摄影大联盟”终身成就奖、《圣水山魂》获香港第十届摄影大展“评委会大奖……他在国内外获得摄影奖项100余项,全部是长白山风光作品。

微信图片_20250227132059.jpg


  图片:高鹏飞作品《小天池秋韵》

  一生一山,是还在继续的诗篇

  长白山宛如一座永不枯竭的灵感宝库,为高鹏飞带来源源不断的摄影灵感与创作冲动。在追寻美的道路上,他怀着对拍摄的无限热忱,一次次向拍摄对象靠近,持之以恒地投身于摄影活动。这份执着,让他对长白山的认知与体悟如同不断沉淀的美酒,愈发醇厚,持续升华。

  高鹏飞不仅自己拍摄,还将对摄影的热爱传递给了下一代。他的孙子从小耳濡目染,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那年,孙子的作品就登上了平遥摄影展的舞台。

  在高鹏飞的镜头里,天地似乎已经融合为一体:春天的阳光洒进原始森林,夏日的山坡野花烂漫,一轮秋月悬在神秘的天池之上,冬季冰雪凝结为美妙的乐章。似乎每一幅图景,都是山水与人的对话。在高鹏飞的内心深处,摄影绝非仅仅是捕捉画面的技艺,更是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引擎。他坚信,每一张精心雕琢的照片,都是一扇通往长白山的窗口,能让远方的人们透过这方小小的画面,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生一山,这光影的诗篇还在继续,他的镜头依然聚焦长白山,用作品编织宣传网,让更多的人了解长白山的历史底蕴、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让长白山的名字,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李易书

  图片由高鹏飞提供

初审: 赵新   复审: 韩方宇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