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短剧王” 人生再开机 吉刻快讯-第一新闻 齐智 3936650
银发“短剧王” 人生再开机 吉刻快讯-第一新闻 齐智 393665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刻快讯

银发“短剧王” 人生再开机

2025-04-06 13:04      来源: 环球人物网

238044896541449991.jpg

  袁吉衣,1952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曾在当地工厂任模具制造工程师,退休后因参演上百部短剧受到关注。

  采访前一天,年过七旬的袁吉衣又熬夜加班了。按照通告单,他本应于前一天上午开始拍摄,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在片场等了12个小时,等拍完已是凌晨1点多。

  休息几个小时后,袁吉衣神采奕奕地坐到镜头前,不好意思地给《环球人物》记者“打预防针”:“我这几天很疲劳,耳背情况有点突出,可以麻烦你讲话声音大一点吗?”这句话,他通常也会和第一次合作的导演说。除此之外,他极少在片场提出要求。

  袁吉衣就是那位网传“3年演100多部短剧,一天收入上千元”的“短剧爷爷”,也被称为“短剧王”。3月20日,“微聚东方·2025微短剧品质盛典”在上海举办,73岁的袁吉衣和67岁的刘林、68岁的张以芳被评为“微光逐梦剧星”。

  “感谢短剧,给了我们追逐梦想的动力,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机会。”袁吉衣说。

  有一种戏绝不接

  袁吉衣是湖北武汉人,2009年随孩子到河南郑州定居。他的普通话不标准,就强加练习。很多老人为了方便,用的是手写输入,而他坚持用拼音打字。拿到剧本后,但凡有字音“咬”不准的,他便跟着网上查到的发音反复跟读,“对着镜子练N次”,形成肌肉记忆。“我的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但原来要比现在糟糕得多。”袁吉衣笑呵呵地说。

  袁吉衣有老花眼,却不喜欢戴眼镜,因为“拍戏时容易反光”。可不戴眼镜,他在片场看剧本又有困难。于是,拿到剧本后,他就用毛笔把自己的台词全部抄写下来。这样不仅字大,还练了书法、熟悉了剧情。“以前,我这样抄写一遍,脑袋瓜子就像复印机一样把台词记下来了,能甩开剧本就演。现在不行了。”

  后来,袁吉衣想了个“笨办法”:抄写台词的纸不钉在一起,而是一张一张散放,每次出门时把近期要演的部分揣在口袋里,即便是在接孙子放学的间隙,也可随时拿出来默记。他坚信“笨鸟先飞,多花点功夫,总能克服难题”。

  这种职业精神让袁吉衣收获了更多机会。在微短剧流行的这几年里,他在百余部短剧中出演各种角色:家财万贯的“霸总”爷爷、德高望重的家族族长、医术超群的神医、满腹经纶的教授……因为外表和善、气质儒雅,他出演的多为正派角色。

17194546992544598075.jpg

  袁吉衣在短剧中饰演不同的角色。

11951775203955760248.jpg

  袁吉衣在短剧中饰演不同的角色。

  短剧之外,袁吉衣也参与一些其他演出工作。2020年,他作为群演参与拍摄第三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宣传片《在郑州遇见百花》。2022年,在河南卫视的《元宵奇妙游》节目中,他饰演灯谜老人。“人家来找我演,对我就是一份信任。只要档期允许,我都愿意演。”袁吉衣又补充说,有一种戏,他绝不会接,“那些卖保健品的、卖药的戏,我不接。就算有一些不完全是在骗人,也言过其实了。”

  “最小的家长”

  在戏里总是演“大佬”的袁吉衣,在现实中其实是苦出身。1952年,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家中兄弟姐妹4个,他是老小,上面还有一个大姐和两个哥哥。他5岁那年,父亲染上肺结核,不幸去世。不久后,母亲也因病瘫痪在床。“没办法,我们决定拖家带口回老家湖北武汉。我外婆在老家,起码能够帮忙照顾一下我瘫痪在床的妈妈。”

  袁吉衣的大姐当时已经成年,留在长沙打拼。一同回乡的哥哥们,先是要上学读书,接着又要上山下乡,也没多少机会照顾母亲。袁吉衣成了家里“最小的家长”。“从记事开始,我就要照顾妈妈。那个时候,她留着跟你一样的过肩长发。”他看着记者回忆道,“我站在床上,和妈妈靠坐在床上一般高,拿着梳子给她梳辫子。我还没有灶台高的时候,就踩着凳子做饭给她吃。”

  外婆去世后,照顾母亲的重担便完全压在了袁吉衣一个人身上。别的同学放学回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吃,而他回家要先做饭,不然母亲和他都得挨饿。这种情况,到他参加工作后仍没有太大改变。那时,他在武汉黄陂区塑料化工厂当模具制造工程师,每天中午12点一下班就得急匆匆赶回家,沿路在小摊贩那里买菜带回去做饭。

  母亲不能自主进食,袁吉衣还得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喂妈妈吃饭要时间,我自己吃饭也要时间,午休时间就不够用了。后来我干脆搞一个大盆,把饭菜都装在里面,拿勺子喂妈妈吃一口,我再自己吃一口,就这样她一口我一口地吃。”袁吉衣说,即便如此,他在厂里仍然“年年是先进”。

  每次厂里组织文艺演出,袁吉衣都会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因为我从小就向往文艺工作。”他说,小时候看一场电影,几乎能把所有情节背下来。看别人表演湖北大鼓,他也能模仿得像模像样。他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在文艺方面比较敏感,用今天的话来说,算是“天赋型选手”。“但那个时候,我家里那种情况,即便我再聪明,再想学,哪有机会?”

  活出自己的精彩

  转折发生在2009年前后。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河南郑州安了家,袁吉衣和老伴儿也决定迁居郑州。恰好,社区里当时有一所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开设了舞蹈、国画、书法、太极拳、烹饪等课程。

  “早年间,我要为了生活奔波,想学的东西没时间学。到了郑州之后,我有大把的空闲时间,精力也很充沛,我就去老年大学学了书法和太极拳,简直如鱼得水。”袁吉衣不仅学东西很快,而且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因为表现突出,很快当上了班长。后来,老年大学缺老师,他被推选为老师,教书法和太极拳。再后来,他还当上了校长。

  在老年大学上课时,他经常带自己做的面窝、米酒等武汉特色美食分给同学们吃。谁家需要修修补补,只要招呼一声,他就拿出老工程师的技术“上门服务”。每到过年,他还免费给大家写春联。有的年轻人回老家过年,来不及找他取,他就到人家家门口帮忙贴上。久而久之,“老袁”“袁爷爷”成了小区名人。

15389371608212743666.jpg

  春节期间,袁吉衣为社区居民写春联。

  一次,河南省老干部艺术团排练一个舞蹈节目,女演员很快找齐了,合适的男演员还差一个。团里听说了袁吉衣的大名,便找到他。尽管他没有专门学过跳舞,但是肯吃苦、够勤奋,便留了下来,随团到各地演出。“团里有一对夫妻,是专业演员,非常喜欢我,引荐我去拍了一个公益广告,我就这样进了演艺圈。”

  2024年底,“72岁老人演上百部短剧一天收入上千”话题冲上热搜榜,其中有些刺耳的声音,让袁吉衣感到很不舒服,但他很快想开了,“网上就是什么人都有”,自己还是该干啥干啥。“我拍戏一天收入1000多块钱,有时候是这样,不是天天如此。我有退休金,虽然不多,但也够花。拍戏拿到报酬,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别人对我个人价值的认可。”

  至于还能演多久,袁吉衣没想过。他笑着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能动的时候,我就跟年轻人一起动;等到不能动的时候,我可以通过手机屏幕去看。人可以老去,我身上的文艺细胞是不会消失的。”他也想对广大老年人说:“咱们生活得充实,就会少很多烦恼,身体就会更健康,给小家、给国家都减轻了负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兄弟姐妹们,别瞧不起自己,自信点,咱们好好地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初审: 齐智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