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旗帜牢记嘱托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精彩篇章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鞠华军 359629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高举旗帜牢记嘱托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精彩篇章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鞠华军 359629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新闻

高举旗帜牢记嘱托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精彩篇章

2022-06-27 01:09 | 来源: 吉林日报

  三、紧紧扭住重点任务,不断开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省上下要锚定目标,聚焦重点,着力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争取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我们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树立系统观念。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做决策、干工作、出政策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搞好系统评估,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不顾群众意愿、不顾发展规律,对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旧有模式上去。聚焦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动发展从“有没有”“多不多”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强化贯彻落实。创新体制机制,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贯彻到省、市、县、乡、村各个层面,用好“五化”闭环工作法,从上到下、一抓到底。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强科学集成、精准施策,着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既定目标。

  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落实中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求,立足吉林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开放通道等条件,重构战略布局,重塑发展优势。突出发挥长春辐射主导的“一主”作用,聚力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打造东北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板块。构筑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和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双廊”,做强医药健康板块,建设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构建大图们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和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双带”,建设我国沿边开放高地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发挥中部长春、吉林、四平黑土地优势,提升西部松原、白城粮食新增生产能力。做精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和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双线”,打造冰雪运动、消夏避暑、生态观光等极具特色旅游产品,为建设冰雪旅游强省、避暑休闲名省提供有力支撑。畅通白松长通至辽宁(丹东港、营口港、大连港)大通道和长吉珲大通道,形成“人字形”“双通道”,西连欧亚、东接沿海,顺畅与东北亚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连通,密切与欧洲重点板块的对接合作,建设东西双向开放大通道。打造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双基地”,着力推进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集聚和发挥创新资源优势;立足白城、松原地区清洁能源和土地资源富集优势,打造省内消纳、外送和氢储能等三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推动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双协同”,深化产业衔接配套,提升中部城市群整体实力。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抢抓中央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以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农业、新旅游、新电商“六新产业”为方向,以建设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为重点,推动产业高级化、产品高端化、品牌驰名化,着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三个万亿级大产业以及医药健康、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若干千亿级规模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企业。着力发展新能源,以光伏、风电、氢能、水能等为重点,扎实推进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建设,多渠道促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实现多能互补,增强资源生产保障能力。着力发展新装备,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应用,支持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长春市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实施“红旗”百万辆民族品牌汽车建设工程。支持中车长客建设智能化轨道客车检修运维基地。以“吉林一号”卫星为核心,打造卫星及航天信息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光电装备、医疗设备和环保装备等产业。着力发展新材料,围绕新能源、新装备产业需要,大力培育电池材料、电子材料、环保材料和碳纤维等轻量化新材料。着力发展新农业,突出种子技术、耕种技术、园艺特产、食品加工一体化、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着力发展新旅游,坚持冰雪产业和避暑休闲产业双业并举,持续做好后冬奥时代“冰雪+”文章,加快构建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为重点的现代化冰雪经济体系。着力发展新电商,分区域、分领域打造若干地区性和专业性的新电商平台,在线上打响吉林系列优质特色品牌,形成新电商千军万马的生动局面。着力建设“新基建”设施,以“761”工程为抓手,加快交通、物流、水利、环保、通信、安防、公共管理、城市运行等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便利化提升与重塑,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建设“新环境”设施,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和智慧城市建设,聚焦公共安全、市政建设、便民服务等领域,系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新型配套设施。着力建设“新生活”设施,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康养、智能安防,让人人享有安全、诚信、便利、环境友好的高品质生活。着力建设“新消费”设施,大力发展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让百姓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更精彩、更舒适。同时,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各领域“六个回归”,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蓄势赋能。

  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接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继续实施具有吉林特色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建设好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光电子和汽车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揭榜挂帅、立军令状等机制,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充分发挥省科技创新研究院、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推动政产学孵金用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人才政策升级版,优化人才环境,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启动高端人才收入倍增计划,办好各类引才聚才活动,高标准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推动“双创”向纵深发展,把吉林打造成英才向往之地、用武之地、兴旺之地。

  加快“数字吉林”建设。坚持以数字政府为先导,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建设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5G商用网络规模建设与应用创新,加快卫生、能源等领域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应用,建设一批数字产业园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百企示范、千企改造、万企融合行动,打造一批数字化工厂。抓好数字农业示范应用。统筹建设全省“吉林祥云”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加强数据管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要素资源开发利用。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工程、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吉林碳谷、“大水网”、长春都市圈大环线和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等千亿级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大谋划力度,形成梯次跟进、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库。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繁荣城市夜经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动 “1·8消费节”“9·8消费节”等提质扩面、形成品牌,让市场旺起来、人气火起来、消费热起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服务业质量,加快电子商务、居家康养等成长型服务业发展。

首页 上一页 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编辑: 鞠华军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